读后感是我们心灵的反思和启迪,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加注重文字的美感和表达的艺术性,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篇1
哲人康德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星。康德不仅将"在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与"头上的星空"亦即无限的宇宙相提并论,甚至认为道德法则要高于自然法则。那么,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愿望与行为、道德投入与产出相差甚远的情况下,怎样的道德教育才能让道德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读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令我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iamcotent分割线
每当读一本书,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交谈,拓展了思维,提供了方法,指点了迷津,在共鸣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了自己。在读了刘铁芳《守望教育》这本论著后,有几分的`激动,因为自己的一些谜团在读完了这本书后也日渐明朗。读了这本论著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与反思。
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是“训练”还是“教育”。
我对本书中关于“升学”的一元教育论述印象比较深刻。我曾经在高中教过两年的语文,高中就拼一点,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练习满天飞,初中也是这样,“升学”的一元教育价值取向往往会将孩子置于“教育”之外,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训练”。还好我们小学阶段没有把分数看得那么重,注重的是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的课堂上,训练的成分还是比较多。文本只是一个载体,上面承载着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创新,文化的传递,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文本,走出文本,培养学生的能力,思维与素质。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知识的训练是必须的,但我们不要把知识点的训练作为我们教学的归宿。
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德育途中的一把钥匙。
本书中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故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示范性的作用,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很多时候,说教远远不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或者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能一个故事孩子听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正确地去做,而并不需要我们去耳提面命。更要的是孩子们都愿意听故事,并且听故事对孩子们好处多多。比如说我给孩子讲的一些故事,一遇到类似的问题,好多孩子会一起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这就说明这个故事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孩子的心中。
三、学生形成“悦读”的习惯,真正会读书。
?守望教育》第二辑中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见证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阅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人人皆知。怎样让“阅读”变成“悦读”,这让我想起了一本书《悦读是怎样形成的》。方法是做好事情的捷径,这里面有一套比较好的阅读方法。具体方法如下:在学生刚开始课外阅读时,“放任自由”是比较合适的办法,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卡通笑话,全凭学生喜欢,当学生逐渐觉得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和生命的需要时,老υ偈实备萍鲆恍┍冉鲜屎虾⒆釉亩恋氖榭⑻岢龆潦橐螅取胺拧焙蟆笆铡保醚桓鍪视善冢欣嘌⒆拥脑亩列巳ぁR虼耍诒Vた瓮庠亩潦康幕∩希惨Vて湓亩恋摹爸柿俊薄T诳瓮庠亩恋钠鸩浇锥危蟛荒芴摺5牵孀拍昙兜纳撸钥瓮庠亩恋囊蟊匦朐谥柿可虾蜕疃壬舷鹿Ψ颍傅佳Щ嵴嬲脑亩痢
四、还给孩子童真童趣。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那时侯读书生活比较单纯。简简单单的几本教材,没有任何别的读物、辅导材料,早上来上课,午后轻轻松松回家,作业尽管有一些,也还有课文的背诵任务,但感觉好象都能比较轻松地应付得过来。不仅如此,愉快经历还有两个重要由来,一是经常有伙伴自由玩耍,一是与自然随意地接触。”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几个铜钱,几根鸡毛和一小段麦管用线一扎便扎成了一个鸡毛毽子;一个瓦片,地上画几个方格子,就是我们玩的瓦房子;天黑了,村子里的草垛,各种杆秸多成了我们躲猫猫的快乐场所……
可回首今天的教育,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可谓天壤之别,学生知识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可学生的生存状态却不容乐观,在阳光体育课上,如果我们能够增加一些富有童真童趣的活动,孩子们可能会是更快乐。
总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要抱有这样一个胸怀,不是教好某些优秀的学生,教好一个班的学生,教好几届学生,而是从“人”这个概念出发,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个孩子具备顽强的生存能力,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就让我们带着这个任务开始自己的教育工作吧。
iamcotent分割线
通过刘铁芳教授发表的学术论文,我知道他是一位真诚的学者。在两次学术年会上见过他,朴素中有一种睿智,谦和中有一种坚持。
刘铁芳,生长在一个贫困的乡村,小学就读的学校是用泥土筑起来的,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从这一简历中可以看出,他无疑是一个“爱学之人”。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
所谓“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依笔者之见,就是对教育的复杂性保持一种敬畏,同时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怀有一种诗意的期待和浪漫怀想;所谓“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就是以敬畏和诗意的心境去守望教育,并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道德、凭着理性的批判和必要的反思去表态。
有人说,教育的复杂性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在这一点上,只有爱情和幸福之类的话题可以与之媲美。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巨系统,任何一个人都处在“无知”的境地,我们所应做的就是“保持我们自身理智的清醒,对我们的已知保持一份谦逊,对我们的未知抱有一种敬畏,对我们探索未知的意愿,拥有一份理性的克制,不至于出现一种理性的自负”。
我们的理性不是万能的,而世界也好,教育也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样简单。然而,现实中总有“教育真理的代言人”出现,甚至在教育领域之外的人,只要自己上过学,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对教育问题指手划脚。刘教授在书中指出了这种“理性的自负”的根源:“什么都说,什么都敢说,什么都宣称能说清楚,把教育的世界变成一个毫无迷魅的世界,对于教育生活缺少一份必要的敬畏之心,这其中隐含的乃是教育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技术主义”,就是要寻求“规律”,追求“模式”。当下,“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一句“时髦”用语,总认为教育存在着一种能提示育人本质的确定的“规律”,只要找到了规律,按照规律的操作程序去执行,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名校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熟练操作工”,执行着专家、大纲、教参、教科书、名师的旨意,而自己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这就是“理性的自负”的代价。
如果下次再遇到坐而论道、对教育侃侃而谈者,在接受或批判他的观点之前,我们可以先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勒出一种“绝对”的“好教育”。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如果连理想都没有了,教育生活只能是日复一日地耗费生命。
“绝对”的“好教育”在哪里?刘教授提出:“从柏拉图到杜威,从孔子到蔡元培,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但现实总是现实,总是匮乏的事实……但我们相信它们‘在’,‘恒在’,在我们坚定的信念之中。”
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体会和思考是不能缺席的,我们要时时追问: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否则,教育就毫无诗意可言,只能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学生就成为“工作的对象”。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篇2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校组织开展了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相关内容活动。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结合这次学习,我阅读了孙浦远的《美丽的教育》一书,在此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读完《美丽的教育》,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话,“守住一份童真会年轻一生,坚定一份信念会执著一生,铭记一本好书,记住一个美丽的名字——孙蒲远,记住了一个令我为之震憾的美丽句子:“我觉得我头顶上的阳光最灿烂,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美丽的教育》中,孙老师通过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案例向我们展现着爱的力量。字里行间,散发出快乐和幸福的气息。孙老师,是一个真正把学生装在心里的人。
1、尊重,爱的起点。如何尊重学生,孙老师在这本书里教了不少方法。如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爱好的做法,与学生的沟通、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抓教育契机的技巧等。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情:“倾听”学生的诉说、让一年级学生爱上学、让孩子渴望与老师亲近、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孩子“台阶”、“宽容学生”、重视自身的“以身作则”等,都是我们做老师的平常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在看待孩子的“淘气”这一方面,更使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作家冰心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卓立校长也说过:“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但是做老师的通常都不喜欢淘气的孩子,特别是上课淘气的孩子,请看书中的那句话:淘气是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专利”。你不可能限制他,你要从他的淘气中搜寻到他身上闪光的地方,把它看作是“宝”,并让孩子自己和同学们也认识到这是宝,是有创造性的表现。那么我们就不会嫌弃和害怕他的淘气,而是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他的淘气,来认可与尊重孩子的淘气。这时,我们的工作就会变得主动和轻松起来,甚至还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乐趣。这一席话对我的启迪很深。细细想来,在我们所教的历届学生中,这样的学生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时候,看到不断制造意外的的孩子,厌烦、畏难的情绪总会爬上心头。当然,我们也常在工作中品尝到教育好一些孩子的喜悦。如果我们能完全把自己的爱浸透到孩子们的骨子里,一定会收获更多快乐吧!
2、宽容,也能成就美。在体会着孙老师的工作方式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孙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因为她深爱着学生,所以她能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在孙老师的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是可以犯错误的,是可以被原谅的。即便孩子犯了很大的错误,令人十分气愤,老师最好也不要声嘶力竭、暴跳如雷,这头的话,做过头的事。有失教师的尊严,破坏了教师的形象。有一次,学校要举行百词测验,班里有几个学生错字总是不少,孙老师就留下他们,没有批评和指责,而是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默写出错的原因,并鼓励学生一定能学好。结果,几个孩子回去不但自觉地改了错字,还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百词竞赛中,全班学生总才错了9个字,平均99.8分。在这件事中,孙老师用他的宽容打动了孩子们自尊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从内心深处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产生了要刻苦努力的强烈愿望。反思自己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学生,总关注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常常气急败坏、声色俱历:“你昨天才向我保证,今天怎么又犯了,还是教家长来吧!”不能容许学生的反复。再看看孙老师,她的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是从心灵深处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她在把学生当作人来教育,所以孙老师的学生都愿意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我从中体会到若真想成为学生的良师,就必须让学生从心里去接受你。而让学生接受你,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就要向孙老师那样放下老师高高在上的姿态,真心对待学生,学会宽容,学会理解。
3、生命与童心相约的快乐。从教43年的孙老师,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但是,她朴实依旧,天真依旧,美丽依旧。她总是说,“我是一个班主任。班主任这个工作最适合我,和孩子的交往可以净化灵魂,完善自己,不断进取,永葆青春的活力,我甚至觉得在这个岗位上最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也常听人这样说,长时间教低年级的老师不但越来越年轻,而且连说话时的语气、表情,都觉得跟孩子似的。每每听人说起,总是开心一笑。这不正是因为受到孩子传染的缘故吗?你想,谁又能说,孩子不是我们最珍贵的宝藏呢?正如孙老师在后记中写的“学生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当我看到胆子小的孩子变得开朗了,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文质彬彬了,不爱学习的孩子知道主动写作业了,情感淡漠的孩子变热情了……都会从内心产生由衷的喜悦。”老师爱学生,学生感到幸福,老师也会感到幸福;同样,老师也得到了学生最真挚的爱。这就是所有班主任的幸福,这样的教育也是最为美丽的教育。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必须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真正担当起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篇3
对新教育第二节新教育学理基础进行了阅读。新教育的学理基础分为:发展论,行动论,潜力论,特别论,崇高论,和谐论六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独特的视角,读完后,让我感受颇深。
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在朱永新老师的发展论中,他把“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作为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我深表佩服。“教育”这个词语,从人的角度来说,本身就包括老师、学生、家长。在这个要素中,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什么生活状态,什么精神状态。因为新教育觉得: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父母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行动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讲到就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而言,“新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实现的。其中讲到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质。谈到反思,我应该好好自己反思一下,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班级中,我缺少的恰恰就是经常性的自己反思。
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刚毕业的时候,就有一位老师这样告诉我,相信学生的潜力,只要你相信,他们就能做到。但是那时的我,不相信学生,课堂上不敢放手。一个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学生不会;一个任务,强调了一次又一次,生怕学生玩不成。其实,老师们不仅不相信学生,也不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特别论:强调特别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新教育崇尚特别,新教育崇尚特色。而我们平时所做的,很多时候从事的却是规模生产,整齐划一。很多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但不鼓励特别,还扼杀特别,就爱干枪打出头鸟的事儿。先有特别,再追求特色,我觉得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新教育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而且要阅读经典。坚持阅读吧!
和谐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新教育说,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对学生的人生负责,人的一生有许多比考试更加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的习惯、技能和生存,那我们就应该教给他们这些东西。当了十一年的老师,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我教给学生的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总结一句话,因为有梦,所以冲动;因为冲动,所以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篇4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最温暖的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万里寻母记》讲述了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偿还债务,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与家人失去了联系。马克尔和爸爸十分担心,13岁的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寻找母亲的请求。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他吃的苦头比任何人都多,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并且每当他来到母亲曾经住过的地方,见不到母亲时,心是多么难受,但他并没有放弃,依旧没有抛开母亲,真令我感动。
读了这篇故事,我深受启发:马克尔多么爱妈妈,我们一定要马克尔一样考出优异的成绩给爸爸妈妈看,长大后回报爸爸妈妈,回报社会,我的'妈妈和爸爸一直在内蒙古打工,他们赚钱是为了让我们上学。爸爸妈妈只有放寒假的时候,才会回来,每当他们回来的时候我会好好孝敬他们。当然,我有时会犯错,每当母亲打骂我的时候,我对妈妈的尊敬顿时无影无踪,回想起来真不应该。
让我们深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让我们携手,一起乘上爱的小舟。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篇5
很有幸拜读了浙江优秀青年教师郑英《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读到这一幕幕,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尤其是读到第一辑第4篇,更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过有品的生活——生活需要有品,而不只是活着。
郑英老师说:生活本身是中性的色调和味道,要靠自己调,倘若能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时刻,日子就会变得与众不同,所谓有品,就是赋予平凡以审美格调,不苟且,不敷衍,不将就。
是啊!以后居所每次都要自己打理,纤尘不染。更需要和家人一起进行,我洗衣他拖地,我做饭他洗碗。不请钟点工,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这是我的家,我爱这个家。因为爱,所以付出;因为付出,所以更爱。对事、对物、对人都一样。
要多读点书,有质感的书,读多了言行举止间便会有别样的神韵,只需一点小闲暇就能让日子变得有深味。我们应该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一个有品的人,过的才是生活,而不是在生存,有品的生活不在远处,而在当下。
二、过有趣的生活,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
生活本庸常,需要手动添加一点浪漫的力量,才能将寻常的日子,经营得活色生香,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给自己增添一抹天真烂漫的色彩。如果做到一顿简单的早餐,煮了个鸡蛋,就在蛋壳上面画个萌萌的笑脸,给美好的一天写个欢快的序言;如果在忙碌的间隙冲一杯下午茶,就不忘用精致的杯子提亮心情,带着快乐的心做事,效率会悄然间提高起来。周末可以经常与家人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小儿捉蜻蜓,玩泥巴,放风筝,与爱人一起享受清风明月,这些都是惬意称心而生动有趣的事。
把生活过得生动有趣,是一种对未来的信心,能唤醒我们内在的创造力。幸福未必源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完成,也可以是生活中一些微小愿望的实现,或是意外小小的惊喜。正如郑英老师所说:生活本身是中性的色调和味道,要靠自己调,倘若能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时刻,日子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让我们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更怀一颗浪漫有趣的心,过有品、有趣的生活吧!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篇6
郑英老师说:“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老师其人,即是“美好”的代名词。在这次讲座中,她饱腹诗书的气质、举手投足的优雅、笑容可掬的态度......都鲜活地向我们诠释着“美好”。
看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之后,第一感受就是,郑英老师一定是个内心柔软的女人,她把工作和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她每周都会定一束鲜花精心侍弄;每次出门着装都保持清新整洁;每次看书都要将手洗净......这些事情在一般人眼里或许要多花费很多时间,但也正因为需要花时间,才更能体现出对生活的深情。
其实我在学校里接触过很多老师,觉得他们身上都有这种对生活的深情。比如胡铁城校长,前不久在我裹着羽绒服去上早读的路上,看见他穿着运动短袖在跑步;还有胡自强部长、邱勇兵和汤军老师,他们经常结伴打乒乓球、去郊外骑行;还有汪正文老师,每个月都坚持跑步;还有当时被戏称是“祁门陶渊明”的汪文峰老师,办公室里的花花草草养的生机勃勃;还有现在办公室的“多肉达人”杨军师老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物的深爱......
真正的教育,不离生活之美,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
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再者,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还应当是一个诗人。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中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师者,当怀一颗诗心,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我们不是文章、修辞、语言、考试的分析家,也不是教材和教参的操纵者。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的视野,即引导学生发现美。师者,当以一颗诗心领悟美,再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昨天上公开课《夜归鹿门歌》的时候,我就发现拥有一颗诗心真的很重要,我们讲缘景明情,如果没有一颗诗心,又怎么去领会那些意象,置身那样的诗境,与诗人达到共情呢?
所以,我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热爱生活,富有诗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