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能够更加细致地品味书中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优秀的读后感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对书籍保持持续的关注和兴趣,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卖米》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卖米》读后感篇1
这几天,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卖米》。
总以为《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课本里。却想不到,竟是张培祥——一个出生于1979年的北大-的整个少年。
她脚下那段担着大米踉跄走过十几里的赶集路,起先是贫穷通往活着的路,后来是乡间通往城市的路,最后是人间通往天堂的路。
她拥有贫困,也拥有非凡的才华。她是北大bbs上的飞花,著有《大话红楼》及其他翻译作品近百万字,那篇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卖米》,只是她书写的诸多文章中的一篇。她因白血病逝于非典那一年,年仅24岁。
正如网友评价:有的人,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那么,祈愿她在去的那条路上如轻风飞燕,没有贫苦,没有重担,只有一朵自在飞花永驻芳华!
张培祥,究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人生——
文|无名
2004年6月,-文学杂志《当代》署名飞花发表了张培祥的纪实长文《卖米》,随后被《读者》、《新华文摘》转摘,一度引起轰动。
?当代》的编者手记有这样一句话:面对现实的苦难,这个年纪轻轻的作者,态度是朴实的,从容的,甚至是面带微笑的,平淡中有一种只有经典的现实主义才有的力量。如果飞花还活着,那将有多少期待啊!
彼时,张培祥去世已一年。虽然文章刊登时没有注明作者的出生地,但我们猜测她可能是醴陵女陔,并产生寻访她家乡的想法。
也正是这一番寻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卖米》作者及其父母为了生存所历的艰辛,也更深切了解了中国农民现实的生存状态。
飞花(张培祥)的家就在醴陵市原转步乡筱溪村。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种田人,生出女儿时他们并不知道,她日后会成为北大的高材生,并且只能活24年,而这24年竟然能做出许多人一生都不可能做出的成就:目前已经出版的有长篇作品《大话红楼》、译著有《所向披靡》、《你象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等,创作和译著有百万字之巨。而这些,全部是她课余时间完成的。
她还以学生的身份,策划和参与主持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一至二期。她酷爱下棋,曾在北大成立了一个棋社;为了帮家里赚钱和帮弟弟读书,她从高中到大学,一直坚持打工,不仅不要父母的学费,而且在外打工赚来的钱全部补贴家用。她母亲说,家里墙上贴的瓷板,地下铺的水泥,包括彩电、洗衣机等等全是女儿赚钱买的。她短暂的一生,经历了一般女孩难以想象的坎坷……
▼
小学:门门优秀,20多万字的小说半天看完,深奥数学题随口答出
张培祥天资聪颖。她的大姑、退休老师张元桂擦着泪水说:琼宝自幼听话,爱看书,而且过目不忘,在双塘小学读书时每逢发出新课本,几天全背熟了。
她姑父黄永仁负责该校工会工作,琼宝经常到工会借小说。
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她上午借下午还,姑父骂她:琼宝你借什么书,没读完就送来。
张培祥说,我都看完了,不信,我把书中故事情节讲给你听。她果然头从至尾讲得清清楚楚,书中人物一个都不拉下。姑父听后大为惊讶,想不到侄女有如此非凡的阅读能力和如此惊人的记忆力。
张桂元还说,一次,双塘小学组织学生进城参观,汽车上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全车同学解答,结果谁也解答不出来,唯有坐在车尾低头不语的张培祥最后向老师交了满意的答案。
▼
初中: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却读不起书
1979年10月6日,张培祥出生在醴陵市转步乡筱溪村老屋组,父亲张元贤常年多病,母亲曾再云幼时患小儿麻痹症,一只手几乎瘫痪,又做过乳腺切除手术。
生在这样贫因家庭的张培祥6岁入小学,才到10岁时眼看就要辍学,好心的姑父姑母把她带到自己所在的泗汾双塘小学上高小。1991年她以全校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醴陵一中。
得知这天大的喜事,张培祥父母却感情复杂,喜的是女儿天资聪颖,考进了市里的中学;忧的是进城读书花销大,到哪里筹钱?
全家节衣缩食,总算供养培祥读完了初一,到第二年,家中再也无钱供其读城里的重点中学了,张培祥只好转学到乡下的-中学上初二。
在醴陵四中任教的堂叔张浩良看到侄女从一中转到乡下中学,担心废了她的学业和前程,就设法将张培祥转到四中初初三。
张培祥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异常刻苦。像在小学一样每年期终考又是第一。
▼
高中:买不起书,只好到新华书店看书,高二就外出打工
张培祥自小就爱看书,但由于家境贫困,她没钱买书,每逢节假日就一头扎进新华书店,躲在书架后面看书,有几次还被工作人员赶出门,但她不气馁第二天照例来看书。
进入高二后,父母实在无力承担女儿的学费了,张培祥也清楚再继续读书,会把体弱病残的父母拖死的。
开学不久,她怀惴课本含泪离开了深爱的校园,踏上南下打工的旅程。她先后在广州、株洲等地做家教或帮餐馆洗碗干杂活。
张培祥的姑父、退休老师黄永仁告诉我们:张家贫穷,琼宝初中毕业后准备读技校好早日养家糊口,时任校长罗定中坚决反对,坚持要她上高中,罗定中说:我教了几十年书,还没遇到这样优秀的学生。
张培祥离校出走牵动了全校师生的心。
罗校长四处奔走打听,历时四个月才把张培祥请回学校,罗校长表示:只要读好书,免去一切费用,多年贫穷困惑,愁云不展的张培祥脸上露出激动的笑容。
她不负众望,勤奋读书,期末又考出了全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1997年8月,醴陵四中传出高考喜讯,张培祥一举摘取了株洲地区文科桂冠,以株洲第一全省第五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
▼
大学:白天打工,晚上自学,既创作也翻译
1997年盛夏,家境困窘的张培祥怀揣父母亲友拼凑的1000元登上了北上的列车,从那以后再没向父母要过一分钱。
为了读好书,为父母分忧,从到北大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开始实施她酝酿已久的白天打工晚上学习的计划。
在她读本科四年里,综合成绩在100多名同学中排位第九,并多次获得奖学金。她2001年以优异成绩获得法律学士学位,并继续在北-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张培祥看书、惜书、看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上大学,读研期间,她一面打工一面读书,同时还开始了她的翻译和创作生涯。她经常到北京电视台,帮助写剧本,搞策划,她创作水平和策划艺术得到了有关专家认可。
2003年《湖南卫视》开辟《新青年》专栏,她协助精心策划了前三期,并亲自担任嘉宾主持,节目播出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了反响。
张培祥是未名bbs资深站友,网名flying flower被译为飞花,超级红迷。她精心创作的剧作《大话红楼》曾风靡全国高校bbs红版。
网上风行数年,写下《飞花读红笔记》、《大话红楼》、《红楼十日谈》、《七种乐器》等或长或短的文集。
纪实文学《卖米》获北大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被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佳作。
▼
天妒英才:《红楼》未竟花先谢
张培祥的作品《大话红楼》序中有这么一段话:作品《大话红楼》做了一个堪称精绝的构思,将《红楼梦》的人物、《西游记》的经路和《大话西游》的时空感巧妙结合一起,创造了另外一种怪诞但又不失各原作品其实性的场景……
但是,《大话红楼》一书,是在培祥去世一年后才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发行的。
彩色封面上,有一句极沉重的话:北大薄命才女写就的性情文学,用红楼元人演绎西天取经之事;间杂大话西游的时间感;不变的是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恩怨情痴。
培祥是北大才女,可惜天妒英才,活得太短,但她却在短暂的24年中,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生前所翻译的《所向披靡———打造卓越团队17条法则(美国)》和《你像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国外作品已由新华出版社和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畅销书。
她精心创作的《大话红楼》,将成为文学又一段佳话,为什么红楼总是一个人写不完呢?《大话红楼》只写到三十一回,她就瞌然长逝,留下了美丽的遗憾。
▼
的花倒不一定是那最美的,但最珍贵的花一定是最短暂的
2003年初夏,一场罕见的非典袭击中国大地,首都北京霎时愁云笼罩,从5月中旬,培祥就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青紫或红点,经常头晕气喘,浑身乏力并伴随发烧。
由于是在特殊时期学校不能允许学生出校门,她也就当是一般的疾病,后来病情逐步加剧,同年5月30日终于在同学的帮助下,住进了北京第三医院,经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为了不让父母担忧,不影响弟弟高考,把病情告诉了舅父,嘱咐他对家里绝对保密,每次家里打电话追问,她只是说自己贫血。
白天,同学们到医院看望,她只是笑脸相迎,每到晚上,却躲在医院被子里悲伤流泪。
培祥在医院期间,得到了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她帮助搞过策划的北京电视台和请她翻译外国作品的部门也表示:不惜拿出巨资,留下这个珍贵的生命。
医院尽了的努力,但培祥病情日渐恶化一切手术都无济于事,她深知自已来日无多,2003年6月上旬,在病床上写了一封信发到网上,告慰曾经关心和支持她的网友,文中还写了一首诗:忽视浮云寄此身,容中罹病愈酸心,无非碧海情天恨,总是红楼痴梦人。泛月千年犹有泪,残芳一笑便成尘。长安昨夜风催雨,且向樽前莫泛神。
2003年8月27日晚9时,培祥带着对世界的深深眷恋,含笑离开了人世,飞花真的飞了。
同年9月2日,秋风瑟瑟,北京大学在八宝山菊厅为张培祥举行隆重追悼会,厅内厅外挤满了前来悼念的师生,法学院党委书记和张培神生前班主任,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持人撒贝宁分别致悼词,全场恸哭失声。
醴陵城西转步筱溪村,一个向阳的小山坡上,怀念亭内是一张年轻的面孔,带着微笑。
墓碑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曲三强老师为她撰写悼词,培祥,你是那么年轻,你带看时生活的无穷眷恋和遗憾悄然离去,到遥远的天国去圆你的文学之梦。或许,在那里你会更自由,更快乐,因为远离了尘世的纷争和世态的炎凉,再也不必为繁文缛节去修饰自己。或许,这也是一种解脱,我们知道,不管你走多远,你都会听到我们的呼唤,我们也能感受到你的音容笑貌,你的举手投足。相信,我们会把你时所有的人的关爱都铭记在心,真的好想你,培祥,一路走好……
《卖米》读后感篇2
?卖米》这篇文章是一位清华大学学生的全国作文比赛的作品,这篇文章获得了一等奖。可是在颁奖当天,作者没有来,因为她已经得了白血病离开了我们。
“没等母亲说完,我就挑起那个80斤重的米担子,颤颤悠悠的朝村外走去。”读到这儿,杂志已经被两颗珍珠染的模糊了。
这篇文章讲了作者与母亲一齐去几里外的镇上卖米,给父亲买药。米贩子出1.8元一斤买下,母亲不一样意,陪着笑脸,和米贩讲价:“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过了中午,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午时,还没有人来买,母亲急了,说要1.8元卖出去,可是在也没人来买了。
真让人辛酸,一个农民家庭,挣点钱多不容易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刻苦学习,还要分担家里的困难,在这样的条件下最终考上了著名学府——清华大学。而我们这些小太阳小皇帝连爸爸妈妈的钱也不珍惜,不好好学习。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又有什么呢?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难道很难吗?不,不是的,我们班也有许多同学会为父母着想,甚至帮忙做家务。那些信手拈来的豪言壮语难道只在纸上和口中才存在?
让我们不要做行动的矮人,说话的巨人,行动起来,为父母做点事其实并不难。当你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别人的感受,你会很自豪很欢乐。可是做到的人又有多少呢?我陷入了沉思……可惜这位作者因为不只之症——白血病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这个完美的世界,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位帮母亲卖米的清华大学学生。
《卖米》读后感篇3
偶然,我读到北大才女张培祥的文章《卖米》,看后竞泪流满面,好半天缓过神来,才感到心口被辛酸堵塞。面对生活,恍然大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啊!幸福,来之不易须更懂珍惜!
?卖米》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父亲卧病,家中长女帮母亲挑担卖米,本来以为米好可以多卖点钱,谁想到卖米的乡人极多,米贩子们趁机集体压价,不甘心被敲诈的母亲一点米也没有卖掉,更没有钱给父亲买药,最后只好赶更远的集市去低价贱卖。
人跟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人在生活,有人只是活着。一斤米两分钱的差价,150斤米也就三块钱。现在的人,很难想象,谁,还会为了三块钱较真?谁,还舍不得吃一根两毛钱的葡萄冰冰棍?谁,还会扫起洒落地上的米去喂鸡?答案是贫穷的农民,只因为撑起一家很苦,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父亲在家等着米换钱买药治病,姐弟俩上学要钱,当姐姐与母亲出去卖米时,弟弟也才十一二岁的毛孩子,还不得不找着锄头去放水。
原来,有些人只是简单的生活,就已经花光了身上所有力气。
还记得那个拿命对抗14级台风的货车司机周荣吗?20xx年8月23日,台风天鸽登陆广东。货车司机周荣,试图用自己的'双手,撑住快要翻的货车,结果车倒人亡。因为,周荣靠货车养家糊口,家是他的全部,货车是他的命。他只是想保住全家人的命,却赔上了自己的命。
那一刻,周荣拼命撑起的不是货车,而是生活的重担。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刺不到身上,就不知道有多痛。幼时的我,曾经嘲笑奶奶,说她天热舍不得开空调是小气,说她买菜时还价一毛或二毛是丢面子,说她捡食掉落在桌上的米饭是不讲卫生,甚至还闹过问她当年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的笑话。其实,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我们更不应该忘却生活的艰辛。
生活,就像一杯苦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握现在,珍惜拥有。不要为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要为即将落下的叶子担忧。相信吧,快乐的日子终将会来临!
人生不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卖米》读后感篇4
一个十几岁的姑娘“琼宝”跟随母亲前去卖米,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行走四五里的田间小路去赶场,母亲为了一斤米多卖几分钱和米贩子讨价还价,散场的时候她和母亲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大米的重量与生活的不易相加,让十几岁的姑娘深深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家境贫寒,让一个十几岁的生命从小就背负起了生活的重负。
物质匮乏的年代,穷苦的家庭出身给人们烙下了缺衣少食的印痕,时代发展向前,但年少时生活的不易与艰难几乎压弯了活着的脊梁,此生对物质的追求便成了一切的基础。
每个人都在自己儿时的经历中汲取了最为本质与深刻的影响,印在自己此刻和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贫困生活中走过的人,大概永远无法理解这种心情。
因为穷,穷到骨子里,所以会格外计较那几分钱、几毛钱。有时候,往往因为这样的计较,而丧失更好的机会,或者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没有别的办法。
一直以为自己认知不够,为什么别人很早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我过了好多年才能想明白。大概是因为从小家境贫寒的孩子,先忙着努力摆脱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忙着努力适应市民的角色,忙着改造“穷人思维”,下一步才能考虑自我提升。
你可以说是开化的晚,永远只有“穷人思维”,但对当时当下的人们而言,真的只会产生那样的认知、做那样的选择。
明白了这世界的残酷和温柔之后,希望我们依然能不放弃努力。
《卖米》读后感篇5
今日,我读了《卖米》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住在一个农村里,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赚钱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米拿到集市去卖。女孩和妈妈到达集市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卖东西了。一个米贩子看了看他们的米,问他们一斤多少钱,女孩妈妈想卖个好价钱,说两块钱一斤,米贩子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不卖,之后,那个米贩子走了。之后又来了几个米贩子,都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都说不卖。她们就一向等啊等啊等,等别的米贩子来买她们的米。她就一向等。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她们不停地流汗,可是不能去凉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饭是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拌饭。等到午时,还是没有人来买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时候,一个米贩子走过来,说一块零五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一块一才卖。米贩子说:“集市都散了,还要价那么高,谁会买啊?哈哈!哈哈!”说完就走了。之后,女孩和妈妈一粒米都没有卖出去,没法给她生病的爸爸买药。
掩卷沉思,我明白了住在农村的人生活得很艰辛,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养家糊口,辛辛苦苦赚来微薄的钱,要想供孩子读书的确很难。我们住在城里,不愁吃,不愁穿,经济条件比农村好,生活幸福,我们要珍惜啊!
作为学生,父母为我选择了城里的好学校,供我上学,我们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比农村学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读后感篇6
在这愉快的假期里,我读了《发现隐形的翅膀》这本书。书中搜集了许多名人文章,其中,《卖米》这篇文章使我印象深刻、受用不尽。
飞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章还曾获奖,可是,她因患上了白血病,35岁便离开了人世,真是遗憾啊!
文章讲的是琼宝和母亲一起去卖米,母亲认为她家米好,所以米贩子最少出价也得出到一块一。可没有一个米贩子出到一块一,琼宝和母亲只好又辛苦地把米担了回家。
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原来,在我们不关注的角落,好多人为了生存,要忍受那么多的痛苦和屈辱。他们在那片贫困的土地上顽强生存,他们被称为农民。这是一个满含悲伤的一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落在地上摔成八瓣的农民!他们辛苦地挣扎,只为让自己的子女能逃离农村,不要再做农民。做个农民,实在太辛苦了!
我又想起了我,每次吃饭总会剩很多米,蔬菜也不咋吃,我为何没有想到,那是我们远在农村的父老乡亲辛苦耕种的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然这首诗我背得很流利,但是我理解了它的真正含义吗?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农民的苦难不只是他们的,想想我们不能帮点什么吗?
因为那些人,也是我们的父老乡亲啊!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亲子共读后感6篇
★ 尖叫感读后感6篇
★ 幸福柒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