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范文网 >心得体会

书的读后感范文8篇

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情感描写和人物塑造的思考和解读,阅读相关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培养情绪共鸣能力,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作品中的情感,写出更具感染力的读后感,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书的读后感范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书的读后感范文8篇

书的读后感范文篇1

从前有一个小女孩除夕在街上卖火柴,天气好冷好冷身上穿了很少的衣服还穿了一双好大的凉鞋,因为家里很贫穷。

在街上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不敢回家,虽然小女孩很聪明知道用火柴来取暖,但是到最后还是冻死了。她好可怜啊,我一定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书的读后感范文篇2

读了《绝佳拍档》这本书,我心里非常羡慕两位主人公——双胞胎马一左和马一右。我是家中的独生女,虽然我有许多家人和好朋友,但却从来不会体会到双胞胎的生活。正是这本书,让我真真切切地迈入了双胞胎的大门。

马一左是双胞胎中的哥哥,他的胆子很小,他不敢看恐怖片,不敢坐过山车,他喜欢晒太阳,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马一右是双胞胎中的弟弟,他喜欢栽培植物,喜欢胡思乱想,他的胆子可不小,他愿意听恐怖的故事,愿意帮助马一左。假如高年级的同学胡子原欺负他的马一左,他还敢跟胡子原拼命。

这本书,把我的双胞胎梦想完成了,它让我因没有兄弟姐妹的孤独和寂寞的空虚填满了。看这本书,仿佛自己就是双胞胎,和主人公一样,感受到了双胞胎快乐的童年生活。

有马一左出现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马一右。

有马一右出现的地方呢?当然也少不了马一左。

读了这书后我觉得他们虽然偶尔会做一些搞怪的事情,令老师生气。但是他们非常团结,非常开心,是同学们的开心果!我也多么盼望自己也有这样的兄弟姐妹啊!能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长大,能为我的童年增添更加丰富多彩的趣事!

书的读后感范文篇3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与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为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

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与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与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与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与坚强的个性生活。

书的读后感范文篇4

从前有一块有生命的木头,被一个老木匠做成了木偶,于是他闯了许多乱子,到最后,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孩子。

这个木偶叫匹诺曹,他很调皮。他打死了劝告他不好老是吃喝玩乐的蟋蟀。之后匹诺曹的肚子饿了,他最后找到了一个鸡蛋,但是鸡蛋里孵出了小鸡,他也不能吃小鸡。之后他在烤火的`时候把脚给烧没了,杰佩托又给他做了一双。

杰佩托给了他一本识字课本,但是匹诺曹却把课本卖掉去看木偶戏院,戏院里的木偶都来和他团聚。但是吃火人班主想把匹诺曹当木柴烧了,之后他心软了,放了他一命,还给了他五个金币。匹诺曹又碰见了骗人的狐狸和猫,他们骗匹诺曹土地里能长出金子。之后金币都被他们骗走了。

匹诺曹之后又遇见了蓝头发仙女、大毒蛇、鲨鱼……在经历这一切磨难后,匹诺曹成为了真正的孩子。

匹诺曹在成为孩子的同时,也明白了善良勇敢诚实的意思。

书的读后感范文篇5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闻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这部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闻名前苏联俄罗斯作家高尔基写的三部自传体小说之一《童年》。

这部小说描写了作家童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

首先我觉得小主人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孩子,他自幼丧父,又在十一岁丧母,外祖父也破了产,他只好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其次,我觉得阿廖沙是一个对外面的世界布满好奇的孩子,也就是说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在本书第七卷中写到了小主人公经常受到整条街上孩子们的痛打,通常是鼻子被打出了血,嘴唇也被打破,脸上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的,浑身都是土。外祖父下了禁令不许他再跑到街上去了。假如大街上静静静的,大街对他就不那么有吸引力了,可是一听到孩子们快乐的喧嚷声,他就顾不得外祖父的禁令,从院子里溜出去了。

可见,阿廖沙也是一个比较贪玩的孩子,我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写道: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引起他的厌恶,因为教师和神甫都不喜欢他,后来神甫让他退学,不过这并不使他伤心,他离开了学校,一直到放学之前都在镇上的几条肮脏的街上闲逛,细细地察看镇上的喧闹的生活。尽管如此,但作者又是一个知错就改、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后来学校来了一个叫赫里桑夫的主教,他认真地跟小主人公交谈了一番,使他十分激动,所以也就表现得比水还要安稳,比小草还要顺从。

童年读后感: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这就是我读《童年》从中得到的读后感。

书的读后感范文篇6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但是也别有一番味道。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之后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透过笔来叙述自我的思念,迫切期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愉悦。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样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此刻也怎样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但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

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母亲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咱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透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书的读后感范文篇7

在阳光的照耀下,油麻地里的一排排草房子显得格外美丽。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的一幢房顶。明天一大早,他就要永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金色的油麻地和草房子……

——题记

我从认字开始,读过的一本最有价值的便是《草房子》了。现在,我读过了许多书,却仍没有一本给我过像《草房子》那样清新的感觉。它仿佛一首百读不厌的小诗,又仿佛一首动听的小曲。一打开它,一种温馨的情调便将我笼罩起来。

?草房子》的故事并不是那么别出心裁,却给我一种无法替代的纯朴。那一幅幅催人泪下的场面我看到了。我还看到了少男少女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刻所闪耀的人格光彩。桑桑那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他还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

桑桑从为了引人注意,在酷热的夏天穿棉衣拖着竹竿做动作,但又被戴着白帽子的秃鹤抢去风头,对秃鹤产生恨意的幼稚和不懂事到在无药可医时带着妹妹柳柳去城里转,满足柳柳的梦想时的无私和对妹妹充满爱意的懂事。在这之间,桑桑经历了一场成长洗礼。这洗礼使桑桑学会了理解和尊重,信赖与承诺,无私和助人为乐等。当然,我也学到了很多。

考初中前,桑桑的脖子上长了肿块时,桑乔带着桑桑求医。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和失望时,终于治好了。在治病期间,桑桑背妹妹玩,还不绝望真是一种坚持。假如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呢?我肯定早就绝望了。我只会坐在床上默默等死,更不会去背妹妹玩。为什么我做不到呢?我想了想,我大概是太绝望了吧!我受不了那么大的打击,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会让我变得更加绝望。我甚至会提早了却自己的生命,我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了。可是我这样做对吗?别人会希望吗?当然,在这本书里,还有一件事令我十分感动。桑桑还不懂事时,每当看到杜小康利用家里的钱来笼络其他孩子时,他的心里就十分不开心,那样就没有可以和他玩了。其实杜小康也不是为了和桑桑做对吧!我感觉大概是在家庭的环境下,他太寂寞了。后来,杜小康把自行车借给桑桑玩时,桑桑才真正明白并和杜小康成为了好朋友。后来,杜小康家道中落,桑桑把他最喜欢的鸭子卖掉把钱捐给杜小康。在这过程中桑桑学会了友情的力量。他懂得了怎样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读了《草房子》时,还看到了一个个命运对他们不公的人物:文弱里透着内在坚忍不拔与执著的纸月;小小年纪便挑起当家人担子的瘦弱细马,因家道中落而失学继而在困苦中奋斗的杜小康,执著守望的秦大奶奶,忧郁感伤的温幼菊……这种凄美正使我对这些人物有种亲近的感觉。我相信,《草房子》是永恒的,因为它代表着真善美。

书的读后感范文篇8

我非常讨厌写读后感,因为第一:不同的经历促使每个人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感知能力,让我心潮澎拜思潮起伏的句子在别人看来可能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第二:我没有勇气对作者行云流水的文笔和构思缜密的情节妄加评论。如果说之前读的那些对我有各种启发的小说像是博物馆里的精品文物,让人在赞叹之余也敬而远之,《一个人的朝圣》则像外婆手上戴着的上了些年头银镯子,在经历岁月的沉淀后显得是那么平易近人和亲切可爱。没有我偏爱的战争背景和宗教争端,故事也不是以少数族裔为主角,但是它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通透。因为我能从每一个角色上找到了一部分自己,骄傲的,纯真的,上进的我;自私的,懦弱的,平庸的我。这些美好与不美好融合在一起,组成了独一无二的,不以你的意志而转移的我。

最初注意到这本书纯粹是被它很网红的名字所吸引,在朝圣与去西藏被画等号的现在,我想这不过讲的是一个职场白领不堪重压跑到布达拉宫感悟生活意义的故事。自认为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参透了生活认清了自己,实际收获的只有高强度紫外线带来的晒伤和稀薄空气引发的高原反应。然而我的预想与书不能相差得再远。《一个人的朝圣》没有滥俗的故事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装腔作势,就像倏然绽放的茉莉花,你不会在意小小的,青色的花骨朵什么时候绽放,但是满屋的香气告诉着你,花的确是开了。

并不只是心血来潮

哈罗德弗莱是一个酿酒厂的退休工人。他资质平平,相貌平平,家境平平,总之什么都平平。在酿酒厂兢兢业业地干了四十年,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退休后和妻子莫琳住在英格兰南部的金斯布里奇村。表面上哈罗德和妻子风平浪静,实际上他们两个之间存在了二十年的隔阂像一道深渊一样将两个人远远地分开。一天哈罗德收到了一封来自前同事奎妮的信,信中奎妮说自己得了癌症,医生也已经束手无策。虽然已经二十年没有任何往来,哈罗德还是想为这位昔日的同事做一些什么。在去邮局给奎妮寄回信的路上,他突然决定要走到奎妮所在的贝里克去,尽管这样并不能延缓奎妮的死亡,但是他觉得自己亏欠奎妮的实在是太多,如果仅仅以一句“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很抱歉,祝好”来回应的话未免太无力。他不能允许自己在奎妮生命的尽头让二十年前发生的那件事悄无声息地溜走。就这样,70岁的哈罗德在没有任何准备和徒步经历的情况下,朝着英格兰最北的小镇贝里克行进了。

“等我。h.”哈罗德扔掉了先写好的那封信,将这一封郑重其事地塞进了邮筒。

加油站女孩/从医学院毕业的清洁工

尽管哈罗开始了自己的徒步,他最初的信念却被右腿的疼痛和肚子里翻滚的饥饿一点点地消磨着。“我做的这一切其实毫无意义,奎妮还是会死。”哈罗德想。在加油站他结识了一个在那里工作的女孩子,女孩子听完哈罗德徒步的原因告诉他自己之前有一个得了癌症的阿姨,但是因为自己坚信阿姨不会死,她最终真的就没有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女孩子眨了眨眼睛。女孩子的话给了哈罗德莫大的鼓舞,他更加相信如果自己能走到贝里克,奎妮就一定不会死。他谢过了女孩子,给奎妮所在的疗养院打了电话,就继续上路了。

但是他毕竟七十岁了。长时间的行走给他的双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双脚也因为鞋子的不合适长满了水泡。一个好心肠的清洁工看到了在路边痛苦万分的哈罗德,她把哈罗德带到自己家并处理了伤口。“你怎么会这些?”哈罗德问。“我在斯洛伐克读了医学院,但是在英国我能找到的最好工作是清洁工。”清洁工说。临走时她还给了哈罗德一些徒步的装备。

“这是我男朋友的,他永远不会回到我身边来了。”

哈罗德想到了十三岁时母亲离开自己的那天,没有拥抱没有亲吻,只有母亲的一句“我看起来是不是很丑?”和自己十六岁时被父亲喊叫着赶出家门的那天。

世界上有太多潦草的离别,潦草到对不起相遇时的小心翼翼和满心欢喜。最初我们都有向对方讲不完的故事和罗列不清的美好畅想。过去见到的每一次彩虹,每一次引我们捧腹大笑的小事,每一家美味的小吃店都想拿出来分享,以此来弥补这个人当时不在场的遗憾。我们会一起计划未来的旅行,会想着要一起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承诺给彼此写长长的信。但是这样的畅想最后都变成了深秋干枯的叶子,在空中不舍地打了几个转儿落到了地上,这时一辆鸣笛的出租车呼啸而过,将叶子更深地碾进了泥土里。

为什么人们不能好好告别?

新闻效应和朝圣者们

哈罗德在一路上遇还到了很多人,不知从哪一天起他就开始出现在电视上,到处都是关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徒步去贝里克的报道。人们对于他徒步的目的猜测纷纷,有人说这是朝圣,有人说这是伟大的爱情,更多人叫嚣着自己被哈罗德启发,纷纷加入他的徒步。读书笔记.哈罗德和他的跟随者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贵宾般的接待,但是他自己却并不喜欢这样。有时为了决定路线大家会经常争吵,不断地出席宴席让整体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跟随者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哈罗德觉得自己离出发时的目标越来越远了,他并不想将这场徒步搞得这样隆重。他只是想和奎妮好好道别。

矛盾终于在哈罗德想绕远路去看望一个路上认识的朋友时被激化了。大部分人认为以目前的速度来看,奎妮很有可能撑不到他们到达的那天,因此大家觉得离开哈罗德,自行去贝里克。这群人后来在贝里克受到了隆重的欢迎,但是这又有什么意义?他们不是为了奎妮去贝里克的,他们说哈罗德启发了他们但是又抛弃了他。哈罗德又恢复了一个人上路的自由。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很好笑。梵高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而路过的人只看到了烟。追随者们以自己的眼光给哈罗德贴了一个又一个标签,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他的出发点到底在哪里。他们的确更早地走到了贝里克,得到了更多的报道,可是在这一次的徒步之后他们的生活并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因为他们将这场徒步仅仅当作一个任务来进行。对于哈罗德来说,这场徒步是他对自己的救赎,是逼迫他直视自己弱点的利剑。除了肉体上的痛苦,他更大的痛苦来自于内心对直视自己弱点与缺陷的抗拒。

那些不明就里就声称自己被激励被感动的人,多么可笑呀。

第八十七天

627英里,87天,70岁的哈罗德终于走到了贝里克。他到达疗养院的那天,没有新闻记者,没有欢呼簇拥的人群,只有和他一直在路上联系的护工和一句“弗莱先生,你来了”。哈罗德反而感到无比的平静,似乎这就是他预想里和奎妮相见的场景。在一间病房,他见到了奎妮。没有喜极而泣,没有执手相望,奎妮的右脸已经长出了一个巨大的肿瘤,就像一个脑袋长到了另一个脑袋上一样,她已经听不到哈罗德的说话了。哈罗德看着病床上躺着的,与自己记忆中大相径庭的奎妮,突然感到无比的泄气:自己最终还是没救的了她。哈罗德妻子莫琳在他离开的87天里,深切地意识到了即使他们夫妻都不愿意去正视二十年前的那件事,最终她还是爱哈罗德的。她可能还没办法原谅他,但最终释怀,理解了。故事的结尾两个人站在贝里克的海边回想起了第一次相遇的场景,她是舞会上羞涩的女孩子,他是风趣幽默的男孩子,他们已经不记得当时都说了些什么,只记得彼此都很开心。

二十年前的那件事就像一道巨大无比的,丑陋的伤口,在任由它发脓溃烂二十年后,哈罗德和莫琳终于决定给伤口割掉腐肉涂上碘酒。这个过程自然是痛苦万分,但是哪一个愈合的开始不是呢?

我们将一个人身上不符合普世价值观的地方叫缺点,这些改不掉的缺点我们称之为弱点。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哈罗德就是一个有些懦弱不擅表达的人。但是他不是个坏人。这些弱点就像沉积在河床上的泥沙一样,时间久了河床就会被抬高,在暴雨的侵蚀下酿成洪水,淹没房屋和农田。好在哈罗德在最后为自己的弱点做出了弥补,尽管他晚了二十年。

我从哈罗德和莫琳的身上看到对弱点的逃避,在加油站女孩身上看到乐观,在朝圣者的身上看到可悲的盲目性,在奎妮身上看到美好的善良。所谓人生百态,每个人都走在自己朝圣的路上,只是一些人最终没有走到罢了。

哈罗德没能救得了奎妮,但是他救了自己,救了莫琳,救了自己和莫琳在儿子戴维自杀后岌岌可危的婚姻。在七十岁的年纪,哈罗德的生活有了第二次开始。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写家庭贫困书的申请书模板范文5篇

我与书的优秀作文8篇

书的味道600字作文通用8篇

我与书的优秀作文最新8篇

励志书的心得体会参考8篇

高中介绍书的演讲稿8篇

书的心得体会200字8篇

书的乐趣演讲稿通用8篇

看数学书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看数学书的心得体会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3588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