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非常多的想法去写不一样的心得体会,想要写出一篇有价值的心得,我们必须端正好个人的写作态度,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升旗手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升旗手心得体会篇1
北京冬奥会中,出现很多让人动容的瞬间。比如奥运会开幕式人,让人看到太多的美轮美奂,看到不可思议的大气磅礴,以至于某日本导演在看完冬奥会开幕式后,再度对东京奥运会开幕式进行吐槽。中国选手谷爱凌为中国队拿下的第三金,最后一跃让她成为女子完成这个动作的第一人,也让人十分激动。至于中国选手包揽1000米速滑金银牌,也让人十分激动。但在这些感动激动中,护旗手闫振在仰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的一滴眼泪,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不一样感受,带来更多的感同身受。
仰望国旗的热泪滴落,是情到深处的自然而然,让无数国人同样忍不住鼻子酸酸的。闫振事后接受采访事后说的那句话,让大家深刻明白他为何会忍不住落泪:“我站在奥运会的升旗台心中满满的自豪,感想到祖国如今的繁荣昌盛是多么来之不易,那是一种说不出的骄傲与热爱,泪水就夺眶而出了。”是的,我们的流泪,不只是难过,不只是痛苦,也包括幸福,包括骄傲。尤其是眼看着我国从落后走向富强,在一步步实现赶超,这种感觉更加明显。
因为心中有热爱,才会时刻对祖国满含深情的泪水,并忍不住为了国家和民族,奋不顾身。“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这种情感,激励着无数的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为了祖国而不惜一切代价。无数的国人,在看到祖国如此强大后,这种骄傲无法言表,这种感动,太过汹涌澎湃。同时,这带来十分巨大的奋斗动力。就像奥运赛场,中国奥运健儿每一个都在爆发出十二分的激情,拼到不留余力。只为取得更好的成绩。不只是奥运赛场,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各行各业,都有无数的国人,在为祖国默默奉献,默默坚守着。这样的唉,是深沉的、真挚的,能让我们爆发最大的动力的。我们需要多多以爱国激情激励自己,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真挚的爱与最大的感动,需要更多的忆苦思甜。对中国来说,这些年发展迅猛,可谓日新月异,所以越是年纪大者,越能感受到祖国变化之明显,越能感受党的领导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是年轻一代,因为出生、成长时都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会对现在的幸福生活,觉得是理所当然,没有太深的感触。那么需要对这些年轻一代,多多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让年轻一代明白,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而且,还要让自己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这样,才能对现在幸福生活十分珍惜,并努力去接过前辈的手中抢,跑好自己的接力赛。只有每一代都拼尽所有,贡献所有,才能让国家越来越强大。这样,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正因为如此的幸福,才会在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忍不住滴下热泪。
随着我们完美告别百年征程,意气风发地开始新的百年奋斗,我们需要不断厚植家国情怀,不断把祖国母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样,我们的奋斗才会更有动力,我们的奋斗才会更持久,我们的成就才会越巨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自由地热烈的开心地潸然泪下,因为这些落下的热泪是向祖国最深情的告白。同时,每次在祖国与人民有需要时,都有无数的国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毕竟,“清澈的爱,只为祖国”。
升旗手心得体会篇2
日前,全国妇联决定,授予陈岚等10位优秀女性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她们是: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再到“天问一号”的奔火之旅,带领团队持续科研攻关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副总工程师陈岚
扎根棚改回迁社区十余载,时刻把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的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妇联主席桂小妹
先后攻克多个精密加工技术难点,兵器工业数控精密加工领域大国工匠的中国兵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数控车工赵晶
创建并引领了“互联网+打拐”的公益新模式,促成近7000个家庭团圆的“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
个体工商户代言人、组建集贸市场“妇女之家”为个体户姐妹纾困解难的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流动党员学堂党委书记、妇联主席,上海品海饭店总经理赵宪珍
主动扎根农村9年,用青春和奉献诠释巾帼担当的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朱集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
坚守医教研第一线36年,新冠疫情暴发后全力战“疫”,为危重症救治作出突出贡献的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党委常委张抒扬
30年如一日倾心教书育人、矢志国防科研,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的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某研究室教授程湘爱
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把“小学”办出“大学味道”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
年近古稀依然奔走在志愿服务第一线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星镇王兰花热心小组党支部书记王兰花
全国妇联同时授予陈芳等30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授予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等199个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云南10名个人和6个集体上榜
全国妇联号召广大妇女以受到表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为榜样,坚守本职岗位,弘扬“四自”精神,不懈拼搏进取,立足新发展阶段,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争创一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巾帼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升旗手心得体会篇3
1月12日下午,得知周春梅遇害的消息,正在医院看病的法官刘柳拔了针管就往周春梅家里跑。车开进周春梅遇害的地下车库,刘柳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
“我几年前来过这个车库,给春梅姐送案卷。”刘柳哽咽地说,“春梅姐怀二胎时已经是高龄产妇,医生要她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为了不耽误案子,她就让我们把案卷送到她家里去。”
大家都感慨春梅“精力旺盛”,她却觉得自己做的太少太少。
“,春梅姐哭了。”审监一庭法官助理刘寄清回忆,因为需要照顾两个小孩,春梅姐早上必须送完孩子才能赶往单位,导致经常踩点到岗。她为此而深感不安,感觉拖了庭里的“后腿”,表示一定会克服自己的困难,多办案子、办好案子。
“其实当时,春梅姐的手腕上还带着医院的手环。”刘寄清浓重的鼻音带上了哭腔。
“我是办刑事案子的,有段时间研究室分了一批民事案件,我总是想到向她请教民事的问题。几次,她都是凌晨回微信给我。”省高院国家赔偿委员会主任黄燕知道春梅的难处,“白天案子太多了,她晚上把娃安顿好了才来得及看,但无论多晚,她一定会仔细回答我的疑问。”
“长期伏案读卷,春梅姐的颈椎病已经成为老毛病。前一段时间,她还去医院拿回了一堆药。”黄理的眼泪止不住,“后来,也忘了问她还痛不痛。”
刚毅坚韧、朴实善良。这是周春梅的同事朋友,对她最多的评价。
白发人送黑发人。周春梅73岁的母亲李福香,哭得声音嘶哑,瘫坐在床上。“我和她爸爸没有什么文化。她爸爸是下岗职工,我是一个营业员。为了供她上大学,我白天上班,晚上摆地摊。春梅她也很吃苦,上学一直是第一、二名。为了节约钱,她一直从家里炒酸菜带去学校吃,从不说什么。”
这个从湘西的大山走到高院审判台上的女孩子,将朴实善良刻进了骨子里。
刘柳还记得:“有一次,春梅姐烤火把大衣衣角烤糊了很大一块。我们想一件衣服坏了就不要了。但她网购了一朵布花,自己补了上去。”
周春梅遇害后,朋友胡颖怡忍不住一遍一遍翻看她的朋友圈,想要保留最后的回忆。“在她最后一条朋友圈里,她小女儿穿的还是我前年拿给她的旧棉衣”。
省高院刑二庭副庭长徐娟无法忘记和春梅最后一次聚餐的情景,“她点了很多菜,让我儿子果果多吃点长身体。我知道她来自于大山的普通家庭,勤劳俭朴是她一直秉持的优良传统,但她对朋友是慷慨大方的”。
徐娟还记得,春梅常说:“娟,你放心,我都是自己掏钱,不会让别人买单的,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份良知和底线。”
升旗手心得体会篇4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全国妇联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名单,四川省10名个人、6个集体获此殊荣,全省政法系统2名个人和1个集体上榜,彭州法院祝增巧法官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这是祝增巧法官在荣登“中国好人榜”,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等系列荣誉后,取得的又一殊荣。祝增巧,女,汉族,四川省彭州市人,1966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6月参加法院工作,现任彭州法院丹景山人民法庭庭长。
祝增巧同志在法院工作27年,共办理各类案件40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改判,始终保持调撤率在80%以上,服判息诉率在99%左右。祝增巧严格恪守审判工作纪律及法官职业道德,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党员法官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庄严承诺。
柔情法官接地气,人民群众贴心人
祝增巧同志长期工作在基层人民法庭,面对基层民事案件,她始终坚持“多调少判、定分止争”“因人施策、因案制宜、以诚相待”,“宁愿自己多跑几趟、不让群众多跑一趟”。坚持巡回办案,用“田间法庭”“工地法庭”“病床法庭”“院坝法庭”审理案件,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勇挑重担善创新,家事改革领头人
2016年底,彭州法院被确定为四川省法院家事审判改革试点法院。祝增巧作为家事审判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积极创新,共建“社治+法治”的城乡社区“家和促进”前端共治体系。带领的家事审判团队成绩突出,荣获全国、全省家事审判工作先进集体。二十七载守一线,服务大局践行人
祝增巧同志扎根基层,始终密切联系群众,主动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为群众安居排忧解难。只要基层党委政府有需要,她就会义不容辞地参与基层纠纷化解、释法说理、服务走访,实现与基层组织的深度融合,切实为区域发展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听领导和同事们怎么说
彭州市妇联负责同志说:“我市祝增巧同志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的殊荣,是我们彭州的荣誉和骄傲。她的精神激励了广大妇女同胞,妇联将以此为契机,以祝增巧同志为榜样,在全市妇女中掀起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搞好家庭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贡献巾帼智慧与力量。”
彭州法院宋朝伟法官说:“祝增巧同志常年扎根基层,爬山下乡是常态,她从不言苦、从不言累,怀揣着满腔的柔情和爱心化解了一件又一件纠纷,是书记员们心中的好大姐,是法官们心中的好庭长,更是群众心中的贴心人。我大学毕业到彭州法院参加工作至今,十多年以来的接触见证了她在平凡岗位做的不平凡事迹。同样作为家事审判法官,在她身上我学习到了要想彻底化解纠纷,不能局限于‘就案办案’,应该深入群众去调查、去探索表面矛盾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为群众解决问题。”
彭州法院熊熠法官说:“祝增巧同志对待当事人耐心热心,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以便民、利民为首要原则,常常开展上门立案、巡回法庭等工作,还经常自掏腰包去回访看望当事人,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二十多年。在工作中她认真负责,是一名值得学习和尊敬的‘老师’,经常指导我们改进工作方法、解决问题,帮助我们成长。当我们遇到棘手的案件,祝增巧同志总是勇挑重担。能和祝增巧同志一起工作很荣幸,榜样时刻在身边,提醒自己向先进学习。”
升旗手心得体会篇5
8月17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界卫生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从此,在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她都无怨无悔;无数次的亲情召唤,都不能改变她报效祖国的决心……
李桓英说:“很多人问过我,当初已经离开祖国那么多年,为何选择回国?我都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在北京出生,不能忘本。”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
1980年,李桓英来到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这一次,她又坚定地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在详细考察了美国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她的赤诚爱国之心。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卫组织做访问学者。她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了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与麻风病人接触,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她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界卫生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2016年,李桓英获得首届“中国麻风防治终身成就奖”。
“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在日常诊疗中,她总是用微笑告诉人们:麻风病人不可怕。每当遇到穷困家庭的患者,李桓英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捐钱捐物,从不吝惜。
2007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前来就诊。经了解,这家人中竟有5名新发麻风病患者,平时以捡拾垃圾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的生活补助。
2009年5月,一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当时他手部已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手术。李桓英说:“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随后,她联系了医院骨科主任会诊。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李桓英又亲自帮忙联系,找到了能做手术的机构和医生。很快,患者接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1993年,云南省文山县有一名高三女学生,临近高考前被诊断为麻风病。此时,李桓英正好来到文山,立即仔细为她检查,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
“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护旗手讲话稿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