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范文网 >策划方案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7篇

教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案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指导和支持,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数学设计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7篇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的例14、“试一试”和“练一练”以及第73页的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含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通分。

2、使学生能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通分的方法,能解释通分的过程,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主动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师:今天上新课之前老师照例要来考考你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的如何?愿意接受考验吗?

1.口答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⑴ 3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⑵ 4 和 12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⑶ 6 和 9 的最小公倍数是( ) 。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举手回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指名学生口答。

师:看来大家对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掌握不错,接着往下看。

2、你能说出与3/4 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指名说,并说出思考过程。指名口答时再说说这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过渡:今天我们将继续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自主探索,建构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14:把3/4和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指名读题,师:你觉得题目中有哪些要求?(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

你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改写吗?试试看。

(2)学生在自己本子上独立尝试完成,师巡视,发现不同方法者请板演。

(3)讲评。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12的分数,3/4的分母4改写成12要乘3,分子也同时乘3等于9/12,5/6的分母6改写成12要乘2,分子5同时乘2等于10/12,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了,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位同学的,他把两个分数都改写成分母是24的分数,3/4的分子分母同时乘6等于18/24,5/6的分子分母同时乘4等于20/24,它们的分数大小有没有变?为什么?符合题目要求吗?

师:还可以改写成分母是多少的分数?(指名举例)

师:哦,看来可以用来作他们分母的数还真不少!那么谁来说说在改写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呢?(指名口答)

师引导并强调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大了,但分数的大小没变。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做的。

(3)师:其实呀刚才大家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一样新知识,就是通分。(板书:通分)像刚才大家把3/4和5/6这两个原本分母不一样的分数,分别改写成了分母一样,而又大小不变的分数,这个过程就可以说是通分。书上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不妨打开书本来读一读。

(4)生自学书本71页,然后指名说说什么是异分母分数?什么是同分母分数?什么是通分?(根据学生回答是板书: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问:那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有什么条件吗?(引导回答和原来分数相等,并板书在横线上)

(5)师:这个相同的分母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叫公分母。(指板演题)谁来说说这几位同学各取什么为他们的公分母?(学生口答)

师:那为什么不取10或者20呢?一定要取12、24、48、?它们和原来这两个分母有什么关系?(引导回答出是原来两个分母的公倍数)

师:比较一下,用哪个数做公分母比较简单?那12和4、6有什么关系呢?那么你们认为通分时我们一般用什么做公分母比较简单呢?(引导归纳:通分时一般用原来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7)小结:现在你能告诉老师完成通分需要几步呢?(学生自由说)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1.找公分母(原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2.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那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把,先来一个简单的。

2、做练习十一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交流。

说明:通分找公分母时,可以应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教学“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在书本71页。师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

(2)展示,全班交流。

师:你通分确定的公分母是多少?你怎样找到的?确定公分母后,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母乘几,分子也同时乘几。通分就要像课本上这样写出每个分数的转化过程。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三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说说各是怎样找公分母的,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2、做练习十一第3题。

(1)让学生检查通分,发现问题。

交流:哪组是对的?哪组不对,错在哪里?哪组不够简单?

指出:通分时,通常用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这样既方便结果又简单;确定公分母以后,分子要和分母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

(2)让学生把不对的和不够简单的两组通分,指名板演。

3、判断

(1)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

(2)通分时,只能用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

(3)异分母分数通分后,分数单位是相同的。 ( )

(4)通分时分数值变大,约分时分数值变小。 ( )

(5)约分是每个分数单独进行的,通分是在几个分数中进行的。 ( )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4、选择

(1)1.通分的依据是( )。

①分数的意义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

(2)两个分数通分后公分母是原来两个分母的乘积,原来两个分母一定( )。

①都是质数 ②是相邻的自然数 ③是互质数

(3)通分的作用在于( )。

①分母统一,规格相同,不容易写错。

②分母统一,分数单位相同,便于比较和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5、拓展题

先把7/8和7/9通分,再写出几个大于7/9且小于7/8的分数。

学生思考,独立解答。

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2、启发学生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相关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难点:

探索规律并验证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算式:1+3+5+7+9+11+······+=(?)你能快速口报出结果吗?观察这道算式,这些加数都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化繁为简初步探究(1)1+3=()1+3+5=()1+3+5+7=()算出结果。观察算式与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1、它们都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数列求和。

2、它们的和是一个数的`平方。)

(1)像这样的算式会有什么奥妙呢?今天我们就借助小小的正方形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列求和的奥妙(板书课题:数与形)

教师演示1可以表示1个正方形,1+3可以用1个正方形和3个正方形拼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是几行几列呢?

(2)数形结合在拼好的稍大正方形、较大正方形上涂一涂,分别找出加数1、3、5在图形上怎么表示?一个数涂一种颜色。

(3)观察算式与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规律:1、这样的数列求和:有几个加数就是几的平方。

2、每多一个加数,图形上会增加一个“l”形。

3、和是一个数的平方,这个数是组成正方形行与列小正方形的个数。(正方形边长))(4)利用规律完成练习1+3+5+7+9=1+3+5+7+9+11+13=()=9的平方11+9+7+5+3+1=3、深化规律,探究求和通式(1)引导;

1+3=2的平方,结果中2的平方,这里的2与哪个加数更为紧密?(3+1)÷2=2(2)学生推出1+3+5=3的平方(5+1)÷2=34、独立验证求和通式1+3+5+7+9=1+3+5+7+9+11+13=三、深化练习1+3+5+7+9+11+······+=(?)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3

教学内容:

28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听算

二、新授

1.出示例5。

2.例5有四副图,逐一出现。先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图中故事。然后教师再旁白故事,设置情境。

3.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没分到,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4

课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申办城市波兰

弗洛兹瓦夫俄罗斯

莫斯科韩国

丽水墨西哥

克雷塔鲁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212286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2、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游戏中感知。

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5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所讲的《圆锥的体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实验版,第十二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设计思想

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新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甘做学生的朋友,引导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全面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自主探究所学的内容,完全改变过去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教材我想通过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倒水或沙的实验,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1/3sh.即就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例2是已知圆锥形沙堆的底面直径和高,求沙子的体积。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这个例子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决一些与计算圆锥形物体的体积有关的实际问题。前面学生对圆锥、圆柱立体图形的.特征已进行了学习,对其特征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可以熟练地计算圆柱的体积、表面积、侧面积。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 识 技能: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情 感 态度: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

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六、教法选择

利用多媒体、观察法、实验法、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

七、学法指导

观察实验 —合作探究—达标反馈— 归纳总结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水和沙土。

九.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1. 课件展示圆柱和圆锥的立体图形,并请学生说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

2. 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1.多媒体课件呈现出动画情景故事(配音乐):

盛夏的一天,森林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热得喘不过气来,都想吃点解暑的东西。漂亮的小白兔去冷饮店买了一块圆柱形的冰麒麟,聪明的狐狸拿着一块圆锥形的冰麒麟想和它交换…… (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块冰麒麟等底等高)

2.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一:小白兔上当了吗?

问题二:狐狸和小白兔怎样交换才算公平?

3.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同学们,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然后帮帮小白兔好吗?

?自主探索,动手实验】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小组是怎样实验的?

1. 小组实验。按照实验程序要求和注意事项(多媒体课件展示)

每四人为一小组,各小组长带领三个成员动手操作实验,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

2. 全班交流。

组织收集信息 —— 引导整理信息 —— 参与处理信息

3. 引导反思。实验过程让学生积极发散思维,各抒己见。

4. 公式推导。

全班同学集体观看多媒体课件的实验过程,并结合自己的实验活动试着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或者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1/3。

用字母表示为: v=1/3sh

5.思考:如果要计算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那些条件?

6.问题解决。

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课件出示:等底等高)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例2:建筑工地上有许多沙子,堆起来近似一个圆锥,这堆沙子大约

有多少立方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具体解题过程让同学们自己大显身手,个别学生可以上讲台板演,然后教师作最后讲评。

?练习巩固】课件出示,师生共同完成。

一.判断。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二.填表。

已 知 条 件 体积

圆锥底面半径2厘米,高9厘米

圆锥底面直径6厘米,高3厘米

圆锥底面周长6.28分米,高6分米

?拓展延伸】: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厘米?

?质疑问难,总结升华】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圆锥的体积有哪些新的认识?请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作业布置】

课本25页第3、5、8题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3 位置

教学要求:1、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体会坐标的思想。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及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我们在前几年的课程中多次学习了位置与方向,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确定位置的。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置,看一看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位置。

2、教学例1。

(1)出示p2例1,观察主题图。

(2)问:教师是怎么知道确定张亮的位置的?

(3)介绍操作台的情况。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第几列是从左往右数,第几行是从前往后数。这是一种约定。

(4)你能指出哪个是张亮同学吗?

(5)说一说其他同学的位置。

(6)张亮的位置可以用(2,3)表示出来。

张亮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

(2,3)中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7)小结:可以用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数对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8)试一试:用数对表示出其他同学的位置。

(9)张亮的位置用(3,2)表示可以吗?

注意:用数对表示位置时,一般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p3例2

(1)观察动物园示意图,这幅图和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什么不同?

①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

②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

③方格纸的竖线(横线)从左到右(右到左)依次标注了0,1,2。

(2)找一找动物园大门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怎样表示出大门的位置?

(3)说出熊猫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4)比较大象馆和海洋馆的数对,第2个数都是4,说明什么?

如果两个数对中的第1个数相同,说明这两个场馆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如果用(x,4)表示某场馆的位置,能确定在哪里吗?

(5)在图中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p4练习一第2题。

四、分课小结,提高认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4练习一第1题。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7

一、基础知识的练习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集体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展示订正。

2.4+3.4=5.3-4.6=35.2-7.8=2.8+6.2=

教师强调:计算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2、学生打开教材第98页看第1题,要求学生先说一说题意,然后在教材上完成,学生在计算时可以口算,也可以用竖式计算。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1、引导学生看第98页的.第2题。让学生读题,并解答教材上所提出的问题。①《动脑筋》比《童话故事选》便宜多少元?②各买1本书,10元钱够不够?

2、引导学生看第99页的第7题。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教师:那么小丽要从儿童乐园到光明街,车票要多少钱呢?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小组合作,一人当售票员,其他学生当乘客,做乘车游戏,目的是让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

(1)小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四、课堂作业新设计

1、连线。

5.3+2.78.6

3.6-2.11.5

12.6+4.78

15.9-7.317.3

2、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3.5-9.230.7-1.817.6+14.745.3+16.9

3、下图是某年“十一“期间北京主要景点接待游人统计统计图。

看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解答吗?

五、思维训练

1、日记本8.1元一个,文具盒5.1元一个,墨水10.8元一瓶。小明想买以上三种文具,付20元够吗?

2、用1、2、3、4写出大于3的三位小数和小于2的三位小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最新8篇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6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优质6篇

小学数学教案优质8篇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8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6篇

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5篇

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教案5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推荐6篇

小学数学认识角的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4038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