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范文网 >策划方案

小学数学教案优质8篇

一篇实用的教案是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有秩序的,教案也是教师对教学的规划和安排,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数学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优质8篇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

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

(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

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 手帕

兔子 蘑菇

木桩 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20xx年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复习

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 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平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 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 你们想了解吗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 探索新知

1、 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 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 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 2×30=60 60÷2=30

2、 6÷2=3 60÷2=30

4、 将答案写在书上。

5、 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60÷3 200÷5 240÷8 120÷4

560÷7 900÷3 180÷6 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平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交流做家务事的感受,从范例中具体懂得写学做一件家务事的要求和方法;选好内容,定好题目,动手写作。

教学过程:

一、揭题,启发谈话,激发习作兴趣

1、同学们,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在班级里都挺能干的,我想你们在家里也一定是挺能干的。你们一定做过许多家务事吧,你能告诉大家你会做哪些家务事吗?(板书:家务)

2、指名说。不错,你们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这节课,我们练习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下来。

二、指导审体,明确要求

1、课件出示作文要求:

你是家庭的小主人,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最近你又学会了哪些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煮饭、喂猪、包饺子、钉纽扣等)?选择一件写一篇作文,题目自己定。要先想想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再把学做这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要语句通顺,意思连贯。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2、齐读习作要求

3、这次作文要求我们写什么?(板书:做家务事)怎么做?(板书:学)谁学做?(我们自己学做家务事)题目要求我们写几件呢?(一件)怎么写?题目向我们提了哪些要求?(引读题目中要先再)按一定顺序写,按什么顺序写呢?(按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

三、引导选材,开拓思路

1、题目要求我们选择自己最近学做的一件家务事写篇作文,选择哪一件呢?请同学们注意,这一件事一定要是自己做了的,而且学做的这件家务事是次数多、印象深、记得清的。

2、根据教师刚才的要求,那么在学做家务的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最喜欢干的是哪种家务事?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要表达一个什么中心呢?(我准备选择拖地,想表达拖地也有学问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炖牛奶,想表达自己的事自己做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整理房间,想表达从小爱整洁这一中心;我准备选择喂猪,想表达学做事要多想办法这一中心。)

3、你是怎么学的?碰到了什么困难?当时的心情怎样?是怎样克服的?这件家务事有没有学会?

①分小组畅谈,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②指名说,要求说出具体的过程和当时的体会。

对那些家务事干得好的也说得清楚的学生,教师要充分给予肯定。

四、范文引思,借鉴写法

怎样按顺序把自己学做的一件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呢?(板书:写清楚)我们先来看看一篇《洗菜》的范文片段。(将材料分发给每个学生)

范文片段1。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白菜解开,先用刀把菜根切去,然后把一片片菜叶剥下来。黄的菜叶,我就把它放在一边,绿的菜叶,我就放在盆子里。我一棵一棵地剥着。突然,看见一条大青虫躺在一片叶子上。它青青的身子,软绵绵、毛茸茸的,我吓了一跳,顺手把叶子扔掉了。看着扔掉的菜叶,我想:妈妈长年累月洗菜,不知遇到多少只这样的大青虫,要是都像我这样把它扔掉,不知要浪费多少菜啊!一条青虫有什么可怕的!我壮着胆子,鼓起勇气,从地上拾起那片菜叶,硬着头皮从叶子上抓住青虫,赶快扔到地上,一脚把它踩个稀巴烂。这时,我真像打了胜仗一样高兴,接着又开始拣菜了。拣完菜,我把菜倒进水池,再把每片菜叶的两面洗干净,然后把菜梗洗得雪白,最后把它整整齐齐地放在盆子里。

1、请同学们默读(齐读)片段,思考:(1)作者写了件什么家务事?(洗菜)可以给片段拟个什么题目?(洗菜。对了,这次我们可以直接将事件名称作为题目)。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中心呢?(表达了要节约菜这一中心)(2)这个片段通过哪些词语把学洗菜的先后过程交代清楚了?(先、然后、接着、再、最后)

2、从文中看,作者学洗菜的过程分为哪几步?这几步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分几步)(分切菜根剥菜叶拣菜叶洗菜梗四步,这四步不能颠倒,因为这是按学做的先后顺序写的。)

3、作者是怎样把学洗菜的每一步写清楚的?在文中找出具体的词语和有关句子。(让学生找有关词、句,分别在下面画△和~~~~~~~

从刚才找出的词、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重点抓住什么把每一步写清楚的?(重点抓住怎么做、怎么想写清楚的)(板书:怎么做、怎么想)

看来,要把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就应该按学做家务事发展的顺序,把分几步做、每步怎么做及做时怎么想的写具体。

4、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家务劳动的过程呢?我们不仿先来看一看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作文吧。(出示投影:《学钉纽扣》片段)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干,就叫妈妈教我钉纽扣,妈妈答应了。

妈妈先拿出一块毛线织成的鞋面和二根针、线,让我和她一起做。妈妈拿起一根针和一根线,捻细线头,然后仔细地从针眼中穿过,我见了,心想:原来穿线这么简单呀!我一定能穿得很好。想着,我拿起线,把线头捻细,就去穿针眼,可线头偏 传来妈妈的声音: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听到这话,我顿时有了信心。我静下心,又重新穿了一次,我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可是线怎么也穿不进针眼。妈妈说:你先把线头拧拧紧再穿针眼,试试看。我拿食指往嘴唇上擦了点口水,拧了拧线头再穿针眼。嘿,线头果然穿进针眼里去了我穿进去了,我穿进去了!我大叫起来。接着,妈妈选了一个位置,放上纽扣,用针从鞋面的背面穿过,再从纽扣的孔中穿过,然后从另一个孔中穿回来,照这样的顺序做好几次,再打结,妈妈钉好了一个,我也钉好了一个,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只钉了一个,于是,我决定用多个纽扣钉一副画。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穿线、反复穿过纽扣、打结,个个动作做得有模有样,正当我在专心致志地钉纽扣时,针头鬼鬼祟祟地向我的指头刺来,哎哟!我疼得大叫起来。妈妈听见了,连忙跑过来,替我贴上创口贴,对我说:别做了,钉纽扣不是你现在干的。我说:妈妈,你别管我,我会小心的,我一定要把这副画钉好。妈妈见我一定要钉,就不说了,我又认真地钉起来。

终于,一张小脸在我的手中产生了,我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高兴地说:真不错,你终于学会钉纽扣了,而且钉了一副画呢!哈哈哈我也笑了,我们的笑声回荡在屋子里

纽扣终于钉好了,这时我才体会到有些事情看看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好一件平常的家务事,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学生。

①读范文。思考

A.这件事是什么时候我和谁在一起做的?

B.我碰到什么困难?妈妈如何指导?我是怎样克服的?学做了这件家务事后,我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启发指导:在这两个问题中,小作者具体写了哪个问题?她是如何把它写清楚、写具体的?

③教师小结:小作者先写线头穿不进针眼,再写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把线头穿进针眼。她运用了语言描写(妈妈指导的话)和细致的动作描写(拿、擦、拧、穿),把穿针引线的过程写具体了。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描写,这样才能把家务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同学们,当你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后,可以自己拟个题目,如《学洗衣服》、《学包饺子》、《学钉纽扣》等。

五、小结后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学做家务事》,知道了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家务事写清楚、写具体。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按习作要求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学做家务

作文题目

文章中心

按顺序分几步

材料安排

写清楚怎么做

怎么想

什么时候跟谁做的?(简略写)

有没有碰到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的?(具体写)

小学数学教案篇4

设计说明

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除法和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为实现知识的迁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针对学生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特色:

1.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棒的实际作用,让学生将计算过程用分小棒的形式呈现出来,再用算式来表达分小棒的每个步骤,帮助学生从操作中将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表内除法迁移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中来,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实际应用,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观察比较中体会计算规律,巩固口算方法。

在教学中,出现两组有规律的算式,让学生边计算边观察,一方面根据算式的特点推断出商,另一方面从计算中进一步体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经过,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了学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 小棒 带有点子图的题卡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口算。

50÷5= 420÷6= 540÷9= 200÷5=

2.说一说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口算除法。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上面例题。

(1)思考:要想知道“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请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从图中获取信息,并完整地表达数学问题。

(一共有36棵树苗,分给3个班去植树,平均每班分到多少棵树苗?)

(2)独立列式,尝试计算。

请学生列出算式后,拿出小棒摆一摆,算一算,记录操作的过程。

(3)集体交流,理解算法。

师:你们是怎样列式的?能说出这个算式的意义吗?

预设

生:36÷3,表示把36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师:你们是怎样摆小棒和分小棒的呢?这个过程怎样用算式表示呢?

预设

生1:先摆出3捆小棒,再摆出6根小棒。

生2:先把3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捆,也就是1个十,用算式表示是30÷3=10。

生3:再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根,用算式表示是6÷3=2。

生4:最后把两次分的结果加起来,即10+2=12。

师:刚才我们通过分小棒算出了36÷3的得数,谁能用语言叙述一下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说出:把36分成30和6,用30和6分别除以3,然后把两次得到的商加在一起。

设计意图:借助分小棒的环节,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两位数的组成,直观地理解先分整十数再分一位数的意义和过程,进而体会到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过程就是转化成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和表内除法的过程,使他们轻松地掌握并理解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课件出示教材36页中间例题。

(1)根据情境图和问题,请学生独立解答。

师:有了刚才的计算经验,你们能不能自己解决这道题呢?

学生自己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后尝试用刚才的方法口算出得数。

(2)圈一圈,验证计算结果。

①提问:要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求可以分成几组就是求48里面有多少个4,列式为48÷4=12)

②请学生根据算式的意义在课前准备的题卡中圈一圈,验证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然后汇报一下自己圈的过程和结果。

小学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6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加强变式与比较,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3、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采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了首都北京的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从题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指名说,学生可能说出用乘法,先算29× 8。板书课题:乘法并板书29× 8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 8?

②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运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请你选择。在生活中

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 8大约得多少?先静静地想一想。

(2)同桌交流:把你的想法轻声告诉你的同桌,两人交流一下。(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 ≈ 240(元)30 × 8=240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250元够买门票。

(4)适时引进≈:29× 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板书≈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识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境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元钱,够吗?出示补充例题:每张门票8元,32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尝试估算。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和同桌交流想法,统一意见。

3、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组1:32×8≈240(元)240元﹤250元30 × 8=240答:带250元够买门票。师肯定学生的估算方法正确,可是结论合理吗?请仔细思考一下好吗?

组2:32×8≈240(元2× 8=16(元)240+16=256(元)256元﹥250元30× 8=240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组3:32×8≈240(元)2× 8=16(元)16元>10元30× 8=240答:带

250元不够买门票。

4、辨析:这些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 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买票。(板书:还差2人没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写答句)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能搞清楚就不简单,能说清楚就更不简单!我觉得,我们应该向这个组的同学表示感谢,因为他们引发了大家更深刻的思考,谢谢你们!

5、比较分析,感悟估算。观察以上两组算式:29× 8,把29看作30,30× 8=240,够买门票。 32× 8,把32也看作30,30× 8=240,不够买门票。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可能说出:一个是估大了,一个是估小了,要考虑剩余人数)

师总结:对,我们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购物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四、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2)和例题29× 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例题在估算后进行比较,而这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师强调: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的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2、继续游览,精彩的海豚表演就要开始了。

(1)出示:二年级有200位小朋友观看海豚表演,看台上有5排,每排43个座位,估一估,够不够坐?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

(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轻声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思考以后在练习本解答。(2)和例题32× 8比较:同样是估小了,为什么创编例题在估算后进行补充,要考虑剩下的人数,而这道题在比较后就结束了?它不需要考虑剩余的座位吗?师强调:把43看作40,估小了,座位已经够坐了,当然不用考虑多余的座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我们用心体会。

四、全课总结:小明的北京之行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乘法估算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教师持之以恒经常给学生创设估算的情境和提供估算的机会,让学生多做估算的练习。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应用的能力。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估算:大纲要求: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方便计算。课上出现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

0,把49看成50第二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学生间的激烈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讨论慢慢发现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方便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才能提高学生估算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篇6

【案例与反思】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分组或者自由结合到社会上进行调查、搜集有关储蓄的信息,把调查的结果、遇到的问题或感受记录下来。

二、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三、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张大爷是一个孤寡老人,他打算把自己多年来节省下来的1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为两年,由于他行动不便,你能帮助他进行储蓄吗?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师:同学们,为了保证储蓄的安全,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办法呢?

学生:(经过讨论后回答)可以设置密码。

师:设置什么样的密码比较好呢?

(学生热烈进行讨论)

生1:可以用存款人的生日。

生2、可以用有纪念意义的日期。

生3:比较容易记的数字。

师:设置密码时,一般设置比较容易记忆的数字,可以用某人的生日或与他有关系的一些数字。

师:请你们给张大妈设置一个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生1:10002.43%2=58.6(元)

生2:10002.43%2=58.6(元)

58.620%=11.72(元)

58.6-11.72=46.88(元)

生3:10002.43%2=58.6(元)

58.6(1-20%)=46.88(元)

师生集体讨论订正,教师强调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妈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000+46.88=1046.88(元)

师生总结计算方法。

2、巩固新知 学生进行练习

五、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教学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能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了以下几点教学思想:

一、关注学生发展,整合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这是对长期以来以知识为本位教育目标的重要改革,也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今后获取高质量生存条件的有力保证。所以,本节课根据教材特征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按照关注学生发展理念的认识,确立了知识技能目标、情感性目标、实践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努力使学生在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性领域获得发展、构建自我。

二、联系实际应用,重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都是教师在遵循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确立的,教师只关注教材、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背景,学生接受的归根到底只能算是数学知识。这种数学知识不能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更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节课充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重组教学内容,将课前调查、课后实践、怎样填写储蓄凭条、怎样设置密码等知识和本节课教学内容利息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的应用中经历了储蓄的过程,充分理解了有关利息的知识。并在相关问题的解决中,相应地获得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三、培养学生能力,开放教学过程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教学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上,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本节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尝试大胆地开放教学过程。课前让学生分组进行有关储蓄知识的调查,搜集有关相关的信息,这样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和实际调查的能力,分组调查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课堂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报整理,总结利息的求法,培养了学生信息的交流和处理能力;课后又要求学生去亲自实践,体验储蓄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和数学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各种教学活动外,还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己的机会和空间。在课内进行交流时,教师还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给出知识性、行为逻辑性、实践性、合作性等方面的多元评价方式,使不同的学生认识了自我,有利于他们的再发展。

小学数学教案篇7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和自已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对于美也有感觉,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很了不起,老师要多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去发现。可见课堂气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犹为重要。

二、趣味游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自学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集中也易分散。我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及年龄特点。

让学生具有很好的评价能力,同时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发自内心地欣赏他人,但由于在课堂有宽松的氛围,学生谁想说就说,在学生个人展示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很想表现自己,树立学习自信心。

小组合作读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可让学生体验到把数学学习应用到生活的乐趣。

小组同学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当好小老师及监督员的角色,公正地为小组成员判断其做题是否准确。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需求及年龄特点。订正,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局面。

三、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富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交流,让学生体会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并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学生在问大海问题时,说得精彩纷呈,兴趣盎然。这制造了课堂的热源效应,打通了课堂的壁垒,将学习活动立体化,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的知识面不宽,对任何事物都有有很强的求知欲,同样他们对大海充满好奇,想揭开大海神秘的面纱,在向大海提问中,学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问题。

四、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育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法习惯。问一问,你是怎样学会的。既巩固基础,又初步放手让学生自学。

不足: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走进学生中间,了解到学生自己各自喜欢的学习方式都很有特色,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对于知识早就会了,可在做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对,个别同学好的习惯还未正确形成。

小学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课件播放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这些图形中,数角最可爱了,小朋友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评析:新课伊始,通过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动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个角)这是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评析: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论,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是以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随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既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有用小棒摆的,有用直尺画的,有用纸折的',有用硬纸条钉的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评析:学生用两根纸条做出了一个角,是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一资源,通过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师:这里的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评析:从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到通过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引起了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反复实践,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数学思考能力。]

三、 巩固延伸

1. 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

2. 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八边形呢?

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

3. 想想做做第5题。

师:下面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师:你会比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评析:练习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重点,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 课堂总结(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案上册教案8篇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教案8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8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通用8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教案模板8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2023小学音乐教案8篇

小学篮球课教案8篇

游小学教案优秀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669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