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范文网 >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8篇

写心得体会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记录下生活中得到的感受,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是可以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的,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8篇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篇1

曾国藩曾教导子侄:“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即一本书没认真读完,理解其真正内涵,就不要开始读下一本,否则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同时强调,读书应从容涵泳,略作札记。

在笔者看来,曾公提倡的读书方法有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人生三境界:

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即刚拿到一本书,左右观瞻,虽略有所获,但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前思后想,寻寻觅觅,将一本书大意主旨掌握了,但更深一层的内涵以及对自己人生的启迪还不曾体会。

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终于豁然开朗、一通百通,感悟到书中的终极启示。这样的读书过程也是把一本书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正如歌德所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只有深入下去,才能最终获得自身提高。

其实,读书的品性何尝不是我们做人应该坚守的操守?往往看似最笨的方法最终却走了最近的路。只有在一个行业内坚持深耕,才能有所获得。然后在深耕基础上,再考虑博观,大范围地涉猎各类书籍增加知识的宽度与广度。

文/南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用户可关注 中国家庭报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篇2

只要对晚清历史稍微了解的人,都会听说过“曾国藩”的大名。

这个来自湖南的“糟老头”确有厉害之处。而曾国藩自己,天资并不聪颖,却能一步步被评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其中一定也是有着自己的一套道理。

而冯唐在谈曾国藩的时候就说过,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层逻辑。

一、成事的先决条件——管理自己管理自己,是成事的最先决条件。

曾国藩有一个观点,“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无论处于管理者还是普通执行者的位置,自身的能力、自身所能调动的资源、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都是最可靠、也最基础的能力。

在曾国藩看来,“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驱驰,为一代伟人,今已养成膏粱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

一个成事者,必然在任何时刻都具有明确的自我管理意识,即使现在暂时处于没有成事性的可能性的环境中,也应该坚持对自己的管理。

曾国藩的自我管理思想,不是单纯的“自律”、“延迟满足感”这么简单,它可以拆解成:以习惯培养自律、保持高度专心和确立合理目标这3个维度。

1.以习惯培养自律

自律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即便是曾国藩自己,在早年间也经常容易耽于外物、贪图玩乐。

为了有效地克服固有的惰性,曾国藩在给子弟的家书中提出了两个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于清早单开本日应了之事,本日必了之”、“凡事之须逐日检点者,一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一个人能否成事,其实先天的因素只占据很少的层面,具体还是要看是否对自己足够狠,习惯的养成、后天的因素绝对大于先天。

在做到这些的基础上,自律的方式是安定、莫浮躁、不东张西望。

2.保持高度专心

在曾国藩看来,“耐烦”是做事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生的最首要修养。

曾国藩就说,“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冯唐对此的解读是“multi tasking(多线程工作)不是同时做很多件事,而是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拿起快、放下快。

以“自律”闻名的曾国藩,并不提倡“过度坚持”,或是一定要用外力或者强意志力来维持高强度的专心。

3.确立合理目标

在选择目标的方式上,曾国藩一向建议,要选择那些你所畏惧的,甚至是不敢想象的事作为你的目标。

他在对同僚、子弟的很多文字中都提到这个观点。比如:

教育儿子“尔惮于作文,正可借此逼出几篇”,或在日记里“《记》云:‘君子庄敬日强’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苶,欲其强,得乎?”、“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让你内心没有抗拒的、容易做的事,不管它的外在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小事。如果总以这一类事情作为目标,对于修炼成事,有百害而无一益。

二、成事的主要手段——管理团队“管理团队”在麦肯锡的话语体系里,就是说如何做一个好的管理者。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管理者之一,曾国藩一直在有意识地总结“如何有效地进行团队管理”。

他的核心方法论,可以从选择团队、领导的自我修养、带领团队3个维度进行分析:

1.选择团队成员的原则

在选择核心团队成员方面,曾国藩对于人性看得非常透彻。

“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为浩叹也”,冯唐对此的解读是:

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能够做到公平的人就已经是不多的了;做事在前,争利在后,重事实,从不作假的人永远是稀缺的。

做事情、组团队的时候,一定要由三五个这样的人构成核心,有了这样的核心,不怕没投资,不怕没政策,不怕业绩的欺负,事情是一定能够做成的。

在召集团队时,曾国藩建议采取广收的态度;但在核心团队的确立方面,一定要慎用。

“求才之道,须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2.领导的自我修养

一个能够成事的领导者,基本的要求是“今日能知人晓事,则为君子”。

知人,体现在领导者对于人才的选用与判断;而晓事,说的则是管理的根本,也就是懂得做事的逻辑与规则。

冯唐认为,作为一个想要成事的领导者,一定不要妄图改变每个人的想法,不要妄图在每件事上达成共识。面对别人的意见,要有足够的心胸去激发、容纳、奖励异见者。

3.如何带领团队

一个能够成事的管理者,在带领团队时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团队拥有持续的斗志,“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能够始终具备整体斗志、胜不骄败不馁的团队,取决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和战略的制定。

冯唐对于管理者本身的心态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带队的人最好是个狂热的阿尔法人格(统治型人格,凡事都要争求第一),好胜、强取、贪得无厌,在似乎不可能胜利的状态下取得过胜利,有时候要有魅力或者手腕让团队盲目地相信他。

其次, “必须营官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伏卵、如炉炼丹,未宜须臾稍离”, 管理者应该不分昼夜地和自己的团队打成一片,做事能够亲力亲为。

管理事情的本质是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冯唐用了一系列问句解释了它的含义:

信息收集得对吗?够吗?真实可靠吗?数算对了吗?推理符合逻辑和常识吗?假设的解决方案是什么?事实之下,逻辑之内,能立得住吗?这样的解决方案,对于利益相关方都意味着什么?他们都会如何接受?接受或者不接受或者某些程度的接受,合力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沟通方案是什么?沟通会议安排好了吗?谁参加?谁最可能说什么?会议的结果可能是什么?如何处置?

如何解答这一长串的复杂问题?曾国藩提出了一个最根本的原则——“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

冯唐对此的解读是:如果我们排除掉运气、时机这些人力不可控的成分,“明”是管理事情中最要紧的因素。

曾国藩在这里说到的“明”,有两层意思:高明和精明。

高明指有大局观,能跳脱特定场景看到问题的核心与处理原则;精明指有精密度,调查研究获取足够详细的信息,多方推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在“明”的基础上,曾国藩提炼了一个精炼版的八字箴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冯唐将其总结成为一个“成事公式”:成事=诚×(勤+慎)。

这也是管理事情的三层细化原则:

1.诚——执行力与态度

“诚”,首先体现在做事的执行力方面。“一日姑待,后来补救难矣”,一日事必须要一日毕,绝对不能拖延。

2.勤——重视笨功夫

曾国藩看待问题的观点很理性,“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小心安命,埋头任事”。

曾国藩经常提到关于“勤”的见解,如“以勤为本,以诚辅之。勤则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朴拙”之人虽然在天资、资源、机运方面都不占优势,但是坚持用笨功夫尽力做事,也能“虽柔必强,虽愚必明”。

3.慎——长期保持忧患意识

“慎”的含义不单纯是风险的控制。

曾国藩提到,“慎”首先体现在对风险和舆论的敬畏,“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慝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对于做成了一些事的人来说,要时刻思考你所得到的和你的本事是否是匹配的。德不配位是大忌,如果不能心存敬畏,很可能会招致祸患。

麦肯锡前全球董事长dominic barton(鲍达明)说过:

“现代的管理学,既建基于现代商业的科学化,也建基于对伟大人物言行的归纳,建基于新鲜、生动和深刻的历史细节”。

对于当下中国的知识工作者而言,将历史上的“伟大管理者”的管理实践作为样本,学习他们已经实证过的中国经验,可能是一条比商学院课程的学习更亲切、也更直接通往“成事”的道路。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他们的事迹我们都可以读一下,不只是读他们的经历,而是要读他们待人处事的态度、困厄与成功的原因。对父母而言,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始终让父母宽心;对弟妹而言,曾国藩是最好的哥哥,教导、照顾、体贴入微;对儿女而言,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也是完美的榜样。

而曾国藩的道理,都在一本《曾国藩家书》中。

900多封信,629页的信件,向你讲述了曾国藩的人生感悟、人生阅历。

我有一位年轻的师妹,从大一就开始看曾国藩,很多家书她都能背。

有一句话她时时会想起:“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便做之。”

她说在她的理解中,曾国藩是一个谨慎的人。但偏偏给她最大的影响是让她变得更果决。

毕业后第一次换工作时,她有想到过这句话。有时候觉得,曾国藩在为自己的“冲动”背书。

的确,曾国藩家书,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不管是从孩子的教育,还是曾国藩本身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上都有提及。

很多人觉得,曾国藩家书全是文言文,读起来十分的拗口、晦涩难懂。今天给大家分享这本《曾国藩家书》除了原汁原味的原版信件之外,还有现代白话文注释,每件事都有发生的时间、经过的注释,所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都是难得的大道理。

这本书49块钱,如果您想购买观看的话,点击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购买了。

【联嘉】曾国藩全书 解读曾国藩经典作品冰鉴 挺经 曾国藩家书

¥55

购买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篇3

唐浩明的名作《曾国藩》煌煌100余万字,是关于曾文正公的一部非常不错,很值得推荐的历史类小说。一个月来,因偶感发热,单是第一部“血祭”前后零零散散读了一个多月,耗时不可谓不长。庆幸的是,每次捧读皆平心静气,专心致志,每有心得,欣然记下,因此也便有了今天的这篇短文。

1. 为人要有正气。亚圣孟子有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曾涤生平日里与人交往总会给人一种沉稳练达、凛然不可冒犯的气质,这与之长期以来习学孔孟之道,行圣人之言,严于律己有莫大关系。身有正气,可驱百邪,往往不怒自威。这也是我们身在职场,为人处世应当常学常新的。

2. 成大事须有贵人相助。关于曾国藩其人,穆彰阿有过一句精彩的评价:勤奋有余,资质平平,但可堪大用。书中记载,曾国藩组建湘军不久就遭遇靖港惨败,逼得曾国藩跳水自杀,正是左宗棠闻讯赶来对其一顿臭骂,骂醒了曾国藩,才有了日后赫赫有名的湘军统帅、封疆大吏。刚刚说过的穆彰阿更是曾国藩的知遇恩师,擢升其为翰林,才有了日后的曾部堂。但这一切的人生际遇与贵人相助的前提是自身实力的强大。自己不强,谁帮也无用。

3. 天降大任必苦心志。自曾国藩组建湘军与太平军死磕以来,可以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很多时候甚至是身陷囹圄,乃至绝境。但曾国藩信奉自己的那句格言:结硬寨,打呆仗。正是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曾一次次跌倒又爬起,绝处更逢生,硬是把太平天国给拖垮,为晚清中兴立下了不世伟功。这其间,曾国藩的心志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历练,成为了不可小觑的厉害人物,遂终成大气。

今天先分享这三点,精彩敬请期待!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篇4

昨天在百家讲坛听南京大学副教授------郦波讲曾国藩的家训是耕读传家。据说曾国藩小时候也不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无一日不读书的习惯。所以,他也让他的子孙也要读书。但他对每个孩子都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爱的专业去读,没有强制。他的观点:一、关于科举:不必过于看重,读书做人要紧。不象现在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不注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曾国藩还说读书要读经典,因为经典是经过许多人见证的理论,所以要省去好多时间。一本书没读完,不读新的。二、关于修养:为人切忌一个“傲”字。他曾经说从他一生的经验来看。有两个败字,一是傲字,一是惰字。即非傲即惰。也就是说庸人败在懒字,才人败在傲字上。当时他对他的学生李鸿章就是这样教育的。当时李鸿章是很爱睡懒觉的,有一次当众教育李鸿章做人要诚实,不能因为怕迟到挨说就说谎。这样李鸿章很难堪,从此就没在睡懒觉,也就没再迟到。最后成为曾国藩最有出息的学生。所以自己也知道自己失败的原因了,即是平凡之人,又有 惰性,所以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因为我本没有人家用功。三、关于人生始发点:最重要的是立志。曾国藩之所以让他的后人读书要读经典,也是这个原因,因为读经典可以让人立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不至于迷茫,它可以给我们引路,免得走歪。现在有些孩子,读了读书提分处,基本的什么都不学。有的孩子的思想教育缺乏,而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走上歪路。也是很可惜的。

曾国藩他本人是非常爱家的人,他曾把他的家起名为八本堂。八本是指:一,读书以训诂为本,二,诗文以声调为本,三,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四,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五,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六,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七,做官以不要钱为本,八,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而家是根本中的根本。和以治家。勤以持家。孩子要以孝悌为重。做为一代伟人,能把齐家看得那么重要,说明家真的是对每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家可以包容最真实的自己。

曾国藩曾写过这几句话值得大家思考:

一、宦官之家,兴旺不过一代

二,商贾之家,兴旺不过三代

三, 耕读之家,一般兴旺五代

四,孝友之家,一般兴旺十代 、

原因何在?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篇5

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

“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

“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依我拙见,曾国潘一生勤,仁,义,知世故,懂进退,已是我们后生学习之典范,称圣与不称圣又如何。

圣人多半是被神话出来的,可是圣人能被称圣,自然是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值得被后人所习,他们的精神,故事,形象能够被立为标杆。

再次拜读过曾国潘家书之后,更感慨还有太多修身立德的真理,为人处世的事故值得我们学习,此书在中华五千年凝聚文化下头也只是冰山一角,古代人讲究修身,立业,现代人都是立业,修身,更何况太多人立业后不修身。

只是如今社会又有几人能舍弃手中之物平静下来与这些白皮黑字作伴呢?

如果你尚且年少,不如多花点时间读点书吧,修好身再立业,事半功倍!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篇6

近代风云人物中,可以说曾国藩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位。

他的官场智慧、为人处世之道、用兵打仗之韬略,甚至相术,对自我的管理和修正,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多影响。

畅销书《人生效率》的作者,甚至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很多方面都向他学习。

这篇文章,我们就对曾国藩做一个全面的了解,看看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点。

30岁上,曾国藩因为自己的火爆脾气,在官场上受挫。

经过思考,他发现是自己火爆的脾气影响了自己在官场的发展,于是他痛定思痛,准备通过改掉自己的脾气,改正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让自己能在仕途上有所发展。

曾国藩有一个与许多人不同的特点,那就是,说干就干,敢于对自己下狠手,而且,一旦定下一个目标,就会一直坚持,直到真的达成。

于是在接下来的数年时间里,他致力于改善自己身上的缺点。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他准备了一个日记本,每天晚上,把自己当天改进的成果,以及不足之处,都写在日记里。

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就算在跟太平军作战的时候,他也停止放弃每晚写反思日记。

这样做的结果,是他再次出仕的时候,境遇和前次大不相同。在官场上,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事,都非常的顺遂,并且很受同僚的欢迎。

国学家南怀瑾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最难得,其实是管理自己。”

而曾国藩在自我管理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也因此,他收获了事业的飞黄腾达,成为晚清时期,对当时的时局,影响巨大的一个人物。

二、善于带兵打仗此外,别看曾国藩是个读书人,但是他在带兵打仗方面,也是非常高明。

在翻阅遍中国历代那些兵书典籍之后,曾国藩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古代那些兵书,有用的,能真正指导实践的,不多。

于是,在接到应对太平天国的任务后,他着手创办了湘军。

首先,在用人上,他就很有自己的一套,那就是,挑选士卒,只挑那些淳朴的“乡气”之人,甚至善于说话的,心思过于玲珑的,他都不要。

也正是因为如此,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完全不同于当时八旗的其它军队,没有其它军队的“痞气”。

其次,在打仗方面,曾国藩跟太平军较量了那么多年,只用一个战略“结硬寨,打呆仗”。

具体来说就是,就是要攻打一座城池,就像巨蟒缠人一样,把这座城团团围住,围着城一道一道挖壕沟,困死对方。直到城中的人被困到弹尽粮绝,这座城池就拿下了。

这个看起来十分笨拙的办法,在实际中却非常有用。曾国藩打过的大大小小的胜仗,几乎都是用这个办法拿下来的。

三、非常善于审时度势在率领自己一手创立的“湘军”剿灭太平军以后,曾国藩的功名事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曾国藩主动向朝廷上书,请辞了节制四省的大权,并果断解散了湘军。

这些本该是“功高震主”的隐患,全部被他自己一一消解掉。

所以说,曾国藩可说是中国历史上位极人臣,但却仍能全身而退,结局还不错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就像学者张宏杰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里评价的那样:“自古功臣,像他这样把握进退者不多。”

四、深通官场韬略除了极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战场上决胜千里的韬略,曾国藩在官场上为人处世的功夫,可以说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左宗棠一生不服曾国藩,一直在跟他明里暗里较量。甚至对曾国藩挖苦打击,以德报怨。

但是曾国藩,始终没有还击过。

自己的弟子李鸿章,也常常跟他耍心眼、逞心机,但曾国藩却因为爱惜他的才能,始终对他关怀爱护。以至于李鸿章后来感激涕零,终生都在感念老师的恩德。

正因为这样的为人处世方式,曾国藩一生,朋友极多,麾下谋士也是众多。这些人,也是助他成就功业的一大因素。

关于官场学问,曾国藩当年曾送给朋友一副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这十六个字,可以说道尽了曾国藩一生为官处世的精髓。

五、精通相术除此之外,曾国藩还精通相术,据说他手下的很多能臣干将,都是他通过看相选拔出来,然后加以培养的。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研究曾国藩相人之术的理论或者书籍,还在广泛流传。

比如“功名看气宇”,“事业看精神”、“邪正看眼鼻”、“若要看条理,尽在语言中”等相术名言,都出自曾国藩口中。

甚至他选拔人才,都要先看过对方面相才决定是否重用。

左宗棠、胡林翼、沈葆桢、丁日昌等晚清风云人物,都是他通过相术选拔出来的。

写在最后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做官、带兵打仗、还是为人处世,都堪称“完人”。

而作为21世纪的我们,如果能从他身上学到哪怕一点东西,也会令我们每个人受用无穷。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想要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做成自己最想做的事。

可若是不能做好自我管理,不能不断提升自己,那么我们想要的东西,始终只能是空谈。

而若论自我管理,曾国藩“”内圣外王”的方式,可以说是把自我管理做到了极致。

也因此,如果我们每个人,不多学习,只学习他自我修正这一点,也足够我们安身立命的了。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篇7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极高,“晚清中兴四大家之一”,“古今第一完人”等等,其作品流传后世的不多,可是极有分量,读之,让人受益无穷,从《曾国藩家书》能够略知一二。

名为“家书”,实则不然。作品用书信体的格式,文字浅显易懂,资料意味深长,仔细品读,觉得它像粮食,能够维持精神生命的延续;又像医院,能够疗救心灵的伤痕;也像超市,丰富的东西任由你的取舍......

第一,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

曾国藩认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有志之人才不甘为下流之辈;第二要有识。有识,则知学问不尽,不敢以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三要有恒,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对于看书的过程,要一本一本的看,一本书没有看完,必须不要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为外界所左右的缘故。此外,读书人还讲究养气,即心平气和,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坦坦荡荡。讲究保身,即节欲,节劳,节饮食。太多的欲望,只会给人带来烦恼,而过分的劳累,会让人身心疲惫、万念俱灰。第三谨言。读书人说话要时时刻刻细心留意,所谓“祸从口出”。

第二,关于功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于读书人的功名,是一个经久的话题,几千年的仕途历史,能够说是对读书人“成者为王,败则为寇”终极评价,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评价标准,也有他自我的见解。从家书中他得知四弟、六弟未能考中,心里怅然,他认为科名无早迟,是前生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读书人的两个目的:一是加强品德修养,讲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道,以期不辱没先人;二是读书取功名之道来成就一番事业,以延续自我的生命。而延续生命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养活自我。农民,手艺人,商人,劳力养活自我,读书人劳心养活自我,都是一样的。读书人的劳心,如果考中,则在朝中食俸禄,如果不中,或教授于乡,或为食客门吏,或入幕为宾,这一切都需要计算自我的本事才能食之无愧。退一步说,即使榜上有名,朝中为官,也须计算自我的才德,不至于将来尸位素餐。然而这一切,究竟是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可是世间没有业精而衣食无着的人,就像农民的耕种,即使有荒年,也必须会有丰年,就像商人的商品被积压滞销,也必须会有畅销的时候。那么读书人,如果业精,终究会得功名,即使不得,也必须会有其他办法养活自我。在曾国藩看来,功名不是主要的,谋生才是关键。

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下,儿子曾纪泽不但在中国的诗文书画方面皆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以及语言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过许多学术专著,他还自学了多国文字,通晓英文,之后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比曾纪泽小九岁的曾纪鸿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政治腐败,科场舞弊成风,曾国藩恰好封了侯爵,他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特地嘱咐儿子不可“场前不可与州县往来,进身之始,务知自重”,发榜前,再次叮嘱儿子自重。曾纪鸿多次应试不中,之后自学成才,成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有数学专著传世。两个儿子的身上,体现了曾国藩的功名思想“功名得与不得,全看天意,而业精不精,则由自我做主”此等见识,才是大远见。

第三,君子之忧。

古人曾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初记能够休”,是说一个人一旦读书识字,他一生的忧患坎坷就开始了,曾国藩认为人的忧患有君子之忧和匹夫之忧,君子的心胸有包容万物与万民之量,有内自省与外辅王之能,然后让父母不以生养自我为辱,这样才能不愧为天地之人,所以君子以自我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以自我品德修为,学业不长进为忧,以百姓冥顽不化、边民狡诈,以小人在位、君子远遁为忧,当然,这是上等人的忧虑,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匹夫会因日常琐碎的一己之温饱,世俗的荣辱,虚名的贵贱而忧,在曾国藩看来,匹夫之忧不足为虑。仔细想来,确实如此。人之一生,一日可是三餐,一生可是七尺,“纵有千年铁门槛,终归一堆土馒头”,何必为了区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戚戚焉?

第四,识盈虚之有数。

万物盛衰,自有定数。在曾国藩与家人的书信来往中,曾有一事:曾国藩给家里寄了一千两银子,交代了用六百两家用和还债,四百量用于馈赠亲友,曾家并不富裕,作为家里的长子,要支付家里的各种费用以及弟弟们读书的学费,曾国藩自我也是经常借钱度日,可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曾国藩为什么还要挤出钱来周济亲戚呢?其中原因,用他自我的话来说,认为是自我家运太盛,不可不格外细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升官最快的人,创下了“十年七迁”的记录,这样的奇迹,固然跟他的政治才能有关,可是另一方面,也跟他高度的政治洞察力分不开。曾国藩出生平民,没有任何背景和靠山,然而他熟谙官场的险象环生,如履薄冰的.官场经历让他步步细心,为了自我的仕途经济,不仅仅严格要求自我,甚至严格要求家人,生怕由于自我的官职在改变家人经济状况的同时,滋长了家人的不良习气,所以要在自我也困难的情景下资助亲戚,并且在还债一事上也格外细心,“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穷形尽相不好,得意忘形也不妙。

除了以上四点,《曾国藩家书》的看点还有很多,比如关于家和,关于交友,关于治军等等,读一部家书,阅曾国藩的千古风流,读一部家书,看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读一部家书,乃知心若从容,身何劳苦!

读曾国藩挺经心得体会篇8

曾国藩乃晚清“第二号皇帝”“第一名臣”,可称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在《百家讲坛》听过曾国藩的部分故事,带着对曾国藩的好奇我拿起了《曾国藩家训》一书。

?曾国藩家训》中,分别涉及了养心、求学、居家、交往接待等方面。细细读起来,他的每一篇“家书”,都有一个哲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往都有教育意义。在曾国藩修身养性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因为无论是天下古今之庸人,还是天下古今之才人,之所以最后人生一事无成都是因为这两个字。这也就是在曾国藩的家训中反复强调的最败人的两个字------傲、惰。我今天就说说这个“惰”。

惰就是懒惰,又不同,懒是什么也不做,而惰是惰性。梁实秋先生说,“我自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然而悔之晚矣。”我常读这段文字。事实上,我们大多数时间都被浪费了。很少人珍惜自己的时间。混过去了,知道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却总找理由,不是不做事,惰就是做无聊的事。是他能超越了自己,曾国藩怎么超越呢?就是勤。甚至可以说,他一生成就都建立在这个字上。他是笨,背书背不好,但同样也可以看出他的勤奋。他小时也睡懒觉,被父亲痛骂一顿。这对曾国藩来说是刻骨铭心。一辈子再也不睡懒觉了。早起有三条好处:一是时间多了,就算比别人活得长;二是思路清晰,工作有效率;三是勤就能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

他的家训中阐述了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①勤在个人,养生,儿子体弱,常写信告诉他不要吃药,他一生不相信吃药,药能治人也能害人。他的方子是饭后要走千步以上,扫屋清地,沏茶倒水,早起耕作,多种菜蔬。这些对养生。②勤在个人养品,引发其他优良品格的形成。要五勤手脚口脑事,多问,多思考,一定能明白儒家仁义之道。

二是勤在家庭,家和万事兴。家勤也能万事兴。家庭成员都勤劳,他非常看重勤,每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干的活。甚至女眷,嘱咐家人要干活,不要荒废日常生活。分四类食事家事细工粗工,交给老婆,要带头示范。老婆一生也是勤恳。除了官服,衣服全是女眷自己做的。

三是,勤在团队。意义重大。带兵最看重这个。清末官僚全没骨气。“鄙人近岁在军,不问战事之利钝,但课一己之勤惰。”打胜打败无所谓,看重的是树立勤奋的典范,他能做到,大家就会跟着做到,就能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他一生成就建立在勤字上。晚年身体不好,休息三四个月,自悔到什么地步?日记中说:“人而不勤,则万事俱废,一家俱有衰象,余于三四月内,不治一事,于居家之道,大有所悖,愧悻无已。”病一好,马上给自己写了工作时间表,上午会客,听工作汇报,写日记,写奏折……下午处理公文……晚上,温诗,写古文等。多少事呀?

所以一生勤奋,成就了最后的曾国藩。有人说“做人要学曾国藩!”在这本家训中值得一读的地方还有很多,难怪毛泽东、蒋介石都曾说其在近代人中独服曾国藩,他值得后人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读《不抱怨的世界》心得体会8篇

读鲁滨逊心得体会8篇

读《母亲》心得体会精选8篇

读教育读书笔记及心得体会8篇

读劳模故事谈心得体会8篇

读老人与海心得体会优秀8篇

读中华颂心得体会8篇

读一本好书的读书心得体会8篇

读三下乡心得体会模板8篇

读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9372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