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篇文章,看一部书之后有什么感悟记录下来就是心得了,心得体会的写作是可以让自己的写作能力有一些提升的,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塞罕坝精神的心得体会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塞罕坝精神的心得体会篇1
一棵树每年可贮存一辆车行驶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一亩森林一年可吸收粉尘20—60吨,1万亩林地的蓄水能力,则相当于一座100万立方米的水库。树的生态价值可谓非比寻常,而人的生态贡献倘若积累起来,同样非常可观。
“一次塞罕行,一生塞罕情”,许多去塞罕坝采风和游览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这份精神熏染,源自于塞罕坝人“绿了青山白了头”的忠诚奉献,激扬于塞罕坝人“一年四季 长 在树林里”的苦干坚守,落脚于塞罕坝人“每棵树都是一个生命”的生态深情。塞罕坝人55年的平凡坚守、苦干兴业,换来茫茫荒原变身百万亩森林的惊天巨变,造就高寒沙地生态建设上前所未有的绿色奇迹。这个奇迹,是愚公精神的现实写照,是艰苦创业的时代缩影,更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范例。
美丽中国的基石,不仅在于天蓝地绿水秀山清,也在于千千万万颗像塞罕坝人一样的美丽心灵。“同呼吸,共奋斗”,每个人其实都是生态文明音符的演奏者。我们也许不能都成为造林不断、护绿不止的“生态卫士”,却可以成为像塞罕坝人那样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的积极行动者。观山水则赋予山水以生命情感,在城市则装点生活以自然情怀,不是所有的美景都在远方,心间的生态意识,日常的环保行动,汇集起来就是一道亮丽风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来说具有同等的环境价值。然而不少人想的是:我享有生态,你去讲文明。我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些人却只想自己乘凉后人栽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些地方却只盯住金山银山;谁污染谁治理,有的部门却不断掩饰污染回避治理……殊不知,生态环境一旦损毁必是失之长远的“全输”结局。无论是_过度消费引发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的“公地悲剧”,还是减少只讲享用和消费、忽视责任和义务的“搭便车”行为,关键就在于每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和参与。__今年3月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乘凉者,但更要做种树者。言简意赅,意味深远。
当年的塞罕坝创业者,几乎人人都能准确说出国家制定的林场建场目标: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过去植树造林,更多出自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朴素生态危机意识;如今增林扩绿,则是源自坚持绿色发展、追求永续发展的生态自觉。从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到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今天中国孜孜探索的,是一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路,是一场以绿色发展为先导的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谁都不应是例外。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人人呵护绿色、保护生态,力量汇集起来就是“绿色海洋”,时间积累下来就是社会风尚。让生态意识融为公众意识,生态道德成为社会公德,每个人心间的美丽愿景,一定能生长为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记得第一次到塞罕坝,我被眼前一望无际的松涛所震憾,被荒漠变绿洲的惊世之举所折服。塞罕坝是河北林业的一笔财富,也是全国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举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作为一名务林人,更希望塞罕坝精神能够再次进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通过点燃学习塞罕坝先进群体的火把,让塞罕坝精神薪火相传。对此,我个人有三点体会:
第一,学习和弘扬塞罕坝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塞罕坝精神的精髓,更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塞罕坝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打造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创造了人类奇迹。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当前,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成为凝聚民心在改革中攻坚克难的无价之宝。
第二,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也是塞罕坝精神的重要内容。面对当时满眼荒沙、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塞罕坝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闯出了一条具有塞罕坝特色的创业之路。这种精神,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飞扬的豪气,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善于在挑战面前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夙兴夜寐思改革,废寝忘食谋发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迎难而上、锐意改革、不断求索。
第三,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献身林业、无怨无悔、鞠躬尽瘁、“衣宽解带终不悔”的奉献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几代塞罕坝人不怕苦、不怕累,不为名、不为利,甘于奉献,甘于寂寞,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塞罕坝人的高尚情操,在河北林业乃至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我们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谋事干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政治本色。
塞罕坝精神的心得体会篇2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现在,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我们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定要努力适应各种环境,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勤奋肯干。只有刻苦勤奋,只有拼搏进取,才会创造出奇迹。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葆青春朝气、锐气,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是灵魂、是源泉、是动力。一切落后都源于思想守旧,一切进步都始于开拓创新。
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无私奉献。我们一定要有忘我的献身精神,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科学求实,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从根本上说,求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地坚持,只有坚持做下去,一定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塞罕坝精神的心得体会篇3
_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高度概括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伟大号召,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55年时间,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汇聚起13亿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坚持艰苦创业,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品格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在当年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塞罕坝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窨子,激发起的是“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的乐观主义情怀;更坚持依靠科学精神解决高寒地区造林育林的技术难题,一代接着一代干,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无论是破除能源资源约束难题,还是偿还生态环境欠账,都不是一次冲锋就可以解决的。但只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发扬爬冰卧雪、以苦为乐的精神,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精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什么难题不能解,什么大事不能干成?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历经55年建设发展,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紧迫而艰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塞罕坝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启示我们,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_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塞罕坝精神的心得体会篇4
塞罕坝处于_与内蒙古接壤地区,天气高寒、气候干燥,在这样的地方建造林场,不仅要克服生活环境的艰苦,同时要克服技术难关。这里过去有着“六女上坝”的传奇:六个正值年少的女同学放弃高考,立志将青春献给塞罕坝的壮丽事业,面对的却是超乎想象的艰苦条件,四面透风的苗棚,冻的直打冷战,忍受着钻心疼痛,累到站不起来,却仍然将满腔热情心甘情愿的铺洒在万亩林场上;当初创业的塞罕坝人,住在窝棚和土坯房里,吃的是窝头,喝的是雪水,气温在冰点以下,每个人的衣服都冻成冰甲,被窝成为“冰雪窝”,创业者就把转头和石头扔到火堆里,烧热再搬进被窝……正是有了这些不惧困难创业者的坚守,才有了今天壮美的塞罕坝机械林场。
一、要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要学习他们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对事业绝对忠诚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对党忠诚,坚守政治规矩,严守政治纪律,明确政治方向。要常怀忠诚之心,
二、要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更要有变革求新的勇气、意识和信心,始终保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魄力,始终保持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勇气,始终保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韧劲。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开阔视野,与时俱进,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解决问题,努力做到观念上有新飞跃,思路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标准,作风上有新改进,永葆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浩然的正气。
三、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正视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做好长期苦战、奋战的思想准备,反对奢靡之风;以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榜样,坚持牢记使命、励精图治,坚持奋发有为、艰苦创业,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始终昂扬向上,不怕艰难困苦,不贪安逸享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图空名、扎实工作,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坚决抵制铺张浪费。
塞罕坝精神的心得体会篇5
_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更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生动范例。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要将塞罕坝林场先进事迹作为鲜活教材,在强化宗旨上“更牢一层”、在科学理念上“更先一筹”、在锤炼业务上“更精一步”、在狠抓落实上“更勤一点”,让“塞罕坝精神”在心灵深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合格”队伍,努力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和为官从政环境。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强化宗旨上“更牢一层”。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指示中高度评价了“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的使命担当。55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忠实履行“为首都阻风沙、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建设成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体现了始终牢记使命、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组工干部必须自觉成为党的旗帜的坚定护旗手,必须矢志不渝地忠诚于党。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将讲党性、讲信念、讲传统贯穿于工作始终,将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将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融为一体,始终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和考核评价导向,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好、用好、管好,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始终不忘初心、始终牢记使命,对党绝对忠诚、对民高度负责,能够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党员干部队伍。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科学理念上“更先一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塞罕坝人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组织部门肩负着选人用人的重任,组工干部必须用坚强的党性、无畏的担当来诠释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就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向政治生态要发展、向政治生态要未来,走出一条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组工干部必须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要实践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别无他途,只有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敢于对工作中遇到的说情打招呼说“不”,可能会得罪人,但换来的是良好的政治生态;降低党性原则,遇事做个“顺水人情”,可能个人会得到某些好处会,但会破坏政治生态,会得罪更多的干部群众。作为组工干部,要努力向李林森、王彦生、杜洪英、涂红刚等先进人物学习,对党忠诚、为民负责,选贤任能、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清正廉洁,以科学理念指导工作,以担当精神做好工作,努力为党和国家的_久安、科学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锤炼业务上“更精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持之以恒干好本业是塞罕坝人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永远珍惜的精神财富。组织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原则性都极强的工作,组工干部必须要把学习新政策、钻研新业务、掌握新技能当作习惯。多研究些问题,少走一些“弯路”,学深悟透组织工作的新理论、新政策、新文件、新要求,多向经验丰富的同志问教,避免在工作中出现“少知而述、无知而乱”的尴尬。多研究些业务,少谈一些“套路”,做到对基层情况了然于心,将群众需求牢记于心,将工作程序内化于心,才能在开展工作中“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确保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真正成为组织工作的行家里手。
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必须在狠抓落实上“更勤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塞罕坝人不急一时之功、不计一己之利,为了长远发展默默付出、无怨无悔,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书写了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传奇。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是组工干部的优良传统,也是推动组织工作落地见效的关键。作为组工干部,要时刻保持高度的紧迫感,切忌有等待观望、软弱懈怠的“撞钟”的思想,要牢树一抓到底的“狠劲”和经得起“打磨”的韧劲,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找准组织工作服务中心任务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抓落实,向重点任务、难点问题发力。学会用弹好钢琴的工作方法抓落实,统筹兼顾好每项工作,把复杂的事情办好,把困难的事情办成。秉持“来组织部就是来吃苦”的干事创业信念,以“勤奋工作、不骄不躁”的作风踏实工作,才能久久为功,保持继续前进的动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