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写好读后感,我们需要多角度思考,不拘一格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共鸣,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本书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本书的读后感篇1
尽管在读书的时候愿意为一本书写下读后感的想法是如此强烈,但是我还是在提笔前犹犹豫豫,特别是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
在这本书之前,我试图为《论自由》写下读后感,但是因为书的序有太多太多需要一读再读的东西,序里引用的原文的很多句子,总是被我品读多次,内心给予最真诚的赞美和认可。在我读到《如何阅读一本书》时,之前阅读的场景一再出现,我知道我同意作者,但是仍旧不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甚至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看来阅读还是停留在“愚蠢地同意“的层面。
如果这次我仍旧像以前一样,认为一本书好,就照本宣科地把妙言警句摘抄下来,攒凑成一篇读后感,这样的效果如同我没有读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一样。事实上,我之前的读后感多是这样的形式。
我还记得当初把这本书加入书架的所想:读书嘛,谁不会?况且我自认为喜欢读书,勤于读书。待到我在作者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理解作者的意图时,还是深深被作者所应用的严谨的结构,宽容而富于理解的语言,对作者和读者的边界界定,对责任措辞的把握而折服。
当然啦,作者在教会读者读书同时,是严格把自己作为作者的身份扮演好。在书中,他们(是两个人合著的书)一再强调读“一本好书“时采取的正确的阅读方式。结构严谨自不必说,作者介绍了四种阅读层次,后一种是前一种的囊括和进阶。更可贵的是,为了前后呼应,在每个章节结束,作者列出了本章所讲的概括结构,以便读者在大信息量的情况下抓住核心,同时是自己身体力行阅读层次的最佳实践。
使用“阅读层次“而非”阅读技巧“,是在我读完之后由衷佩服作者的地方。”技巧“一词多多少少带有急功近利的意思,作者把阅读作为一种主动的有活力的活动,要有所目标和期望,这样的理念在书中多次强调:活动,需要活力,才可以阅读下去。提醒读者阅读的主动性,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探索能力越强,收获越多。
阅读的四个层次分别为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尽管分析阅读是在1970年再版时加入的,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写得最好,最优秀的部分。基础阅读停留在小学阶段的阅读要求;检视阅读要求在短时间快速阅读,抓住文章重点,以便决定是否要进一步阅读下去;主题阅读则是高级阶段,通常适用于准备就一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在多本著作之间互相参考,得出自己研究成果和写出自己著作。
分析阅读要求读者全身心投入阅读,我想,这样的阅读方法是阅读《国富论》或是《资本论》所需要的思想准备和方法,是追求理解力的优质阅读。阅读行为要围绕一系列的积极行动:比如了解书的主题,列出书的纲要,诠释书的内容,与作者达成共识,抓住作者的主旨,找出作者论述,确定作者解决和遗留的问题。单单是上述这个列表清单,就足以让读者肃然起敬,而对每一步的深入解析,是要动用积极思考才能得以完成的。
除了类似笔记性质的总结规则以获取书本传达的知识外,因为是优质阅读,在读完书与作者的交互成为必不可少,作者把它描述为读者的一个应尽义务。只有获得了读者的评价,作者的任务才可以说是成功完成。书中两个章节“公正地评价一本书“和”赞同或反对作者“组织与作者交互所遵循的规则。在诚实提到”没有一本书会好到无懈可击“时,一方面强调读者需要把作者观点化为自己观点,避免成为思想的奴隶,另一方面则给出在提出评价时所遵循的规则:”懂了“是要实事求是做出评价的基础,避免了毫无理解便同意的愚蠢以及不理解便反对的无礼。尽管作者鼓励读者大胆地评论作者,做出积极回馈,但是除了基本的礼貌问题外,作者特别强调了”遵守思维礼节“的重要性,比如”在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极力避免为辩论而辩论的倾向,反倒把从评价中学到知识的初衷忘得一干二净。
在结束阅读层次讲解后,列举了阅读不同题材书籍的办法,尽管我们不需要像赵括一样完全照搬本书给的建议,但是遵循一定的方法仍旧会让我们的理解力有所提高。书后的书单也是值得感兴趣的读者使用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加以实践的。
写本书的读后感篇2
暑假在家闲来无事,就把以前在上学买的书整理一下,发现有好多书自己竟然没有好好的读完,都是听老师说要看什么书自己去买来了,结果随便翻几页就扔在那里。心里实在有点过意不去,就决定在这个假期里好好弥补一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写本书的读后感篇3
我最喜欢看《爱心树》这本书,书就像一支神笔,为我的生活锦上添花。
书中讲了一个男孩和一棵大树的故事。一开始男孩很喜欢大树,他每天在树上荡秋千、爬树干,吃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和大树捉迷藏。但是时光流逝,孩子长大了很久没有再来看望大树,大树很难过。终于有一天,孩子又来了,大树高兴极了。孩子说:“我不爱爬树玩了,我需要买些好玩的东西,你能给我一点钱吗?”大树就把苹果给他去换钱。之后的日子里,孩子一直向他索取,直到大树再也不能给予他任何东西,成为一个老树墩。男孩最终变成了老头,他说累了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大树说:“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孩子坐下了,大树很快乐。
读完这个故事,我既感动又难过,这棵大树不就像我们身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吗?他们无私奉献,把所有能给予的东西都给了我们,不求回报。但我们一定不要像书中的男孩一样,只会索取不懂得感恩。
我喜欢看这本书,它提醒我要珍惜家人的爱。
写本书的读后感篇4
这本书实际上读起来有些艰难,一方面是年代的原因(本书写成于1940年代),另一方面这本就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能读懂的书。
最近一直在思考近期读过的一本本书,大部分都应该归为畅销书之列,这些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像看一部肥皂剧或是综艺节目一样,有收获吗?一定有。但确实有限。而被本书所推崇的以及认真研读的一定不是这些书。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全神贯注细细研究的书,是经典中的经典,是可以给人启示和提高的。
说到这里需要提一下读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是娱乐,消遣?排解空虚,填满自己?学习知识?还是解决困境迷惑?如果是前者,可以不需要阅读如此无趣的书,但如果是后者,就需要有本书这样的一本实用书籍做指引,因为你是有追求的。
这本书读下来真的需要些勇气和坚持,因为有些地方实在很无趣。但如果你需要藉由书籍提高自己,让自己不困过,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那样的书籍可能都是这么无趣的,但知识有时候就是这么无趣。还是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最后提供的书单以及一些实用的方法非常好。
最后借用本书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所以量的积累需要质的保证,需要让自己不因读书读的少而焦虑,这一点很重要。
写本书的读后感篇5
六年级的时候,我向同学借了一本,《巴黎圣母院》,本来觉得很乏味,但慢慢就被这个故事吸引了。这是外国的名著,虽然我看完后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起码看懂了。
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西莫多,送上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看到她是无瑕的,是没有一点污垢的。可是,这般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却是最肮脏的对待,流浪,被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最后,做了彻底的牺牲。
这本书的关键词人性,讲述了当时社会的扭曲。作者笔下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劝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表现。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建筑群,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精彩的书,要细细品味,琢磨出其中蕴含的道理。
写本书的读后感篇6
今年,我看了一本书叫《森林报》。这本书介绍了一年四季在森林里发生的各种各样事情,作者是俄国的维比安基。
这些事情大多都是关于那些野生动物的,比如说各种各样的鸟类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巢是怎么做的,遇到老鹰该怎么办等等。我看这本书就是因为这本书里介绍了许多我们这些经常在城市中生活的孩子没有见到过的事情。他们把这本书分成4类:春,夏,秋,冬,每一类都讲了许多种动物在这个季节是怎么生活的,我觉得非常有趣。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森林里发生的事并不必城市少,甚至比城市多一些。那些事情的制造者并不比我们人类差,就比如说鸟吧,我们人类在非常平常的一天就是,睡觉,吃饭,工作……而鸟的生活却不是这么单一,它们会时刻保持着警惕,防止老鹰或蛇去攻击它;当它有孩子时,它会时刻看护着自己的孩子,当它们觉得这个地方不宜久留的时候,鸟就会带着自己的孩子飞到另一棵树上,再做一个巢,这种事情难道我们经常就能看见吗?
?森林报》这本书,生动地再现森林里发生的任何一种事情,留给我们少年读者一个宽阔的遐想空间。
写本书的读后感篇7
?电影遇见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介绍电影的书,也不是一本单纯的介绍电影里书的元素的书,它更像是挖掘两个世界的神秘,打通两个世界的特质。里面有着读者的期待视野,文本的召唤,还有文本的细读批评。由专业的图书人来邂逅电影,就会有了不同于纯粹视觉娱乐的电影发现。在声光影的电影胶片世界里,隐秘盛开着图书的小世界。
这两个世界,就是图书和电影。图书的阅读和电影的阅读方式大不同,载体不同,书里有书,电影里有书,大阅读里有小阅读,电影人生里有小人生,人物看的书,与书有关的事,往往和书里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应该叫做,《当电影遇见书》,更生动,更强调当下。从前曾经阅读过一本《苹果酒屋的规则》,主人公都喜欢看狄更斯的成长小说,他们的成长和狄更斯书里人物的成长构成了镜像和隐喻的关系,有点后现代的互文感觉。在字里行间,能够寻找出性格、命运、情节的相关线索来。
书的珍贵之处在于个性,这本《电影遇见书》也是,很有生命感,里面选取了相当多的法国电影,这也和法国人有艺术个性,文艺气息浓、读书成为生活牢不可分的一部分,有相当大的关系。香港的电影居然也有几部,很出乎我的意料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