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可以让我们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思维的边界,使我们的文字更加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了作文我们能够增强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化的传承作文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的传承作文篇1
我总记得小时候曾学过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老师反复地纠正粽字的念法,而我的心中却疑疑惑惑——似乎从未听过有这样一个词在端午的时候出现。那天回到家,我便嚷着要吃粽子,然而那味道却并不尽如人意:我完全忘记了我是一个不喜欢甜食的人。从小就不喜欢。可是却仿佛铸成的习惯,我会在每一个端午铭记着粽子,在母亲耳畔嚷叫。之后却只勉强吃半个就撂下碗筷,用力地摇摇头。母亲嗔怪:“你既然不爱吃,为什么总是要买呢?”我微微冲她笑:“第一口是爱吃的,可是甜得太腻了。”我只是喜欢怀着期待,将粽子从那深绿色的闪着水珠的箬壳里剥离,然后就看到晶莹的乳白色,每一粒糯米都粘稠地聚在一起。粽子是很符合我对美食的印象,然而它终究不是我爱吃的。
实际上,家里是并不讲究什么节日的。因为父亲固执得什么也不相信,而每日的丰盛菜肴,也终于让节日没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生活的日趋美好,也让节日消去了它对孩子对人们强大的召唤力。可是我骨子里,却希望成为许多故事里对每个节日都充满了欢喜的孩子,喜欢这些古老的在历史中沉淀千百回的节日。端午节,多么诗情画意的名字。它是纪念一个人的,纪念书写了《离骚》的屈原。那样一个文弱的书生,却怀冀着慷慨激昂怀冀着对祖国恒久的爱,投入了汨罗江。我敬仰他,因为他敢于在一片灰暗之中活出绚烂,他懂得崇高所谓何,他在太多的流离失所中,仍坚定地执著地走着。其灵魂所向,定是纯净而不加着染的。于是,我总要坚持吃些粽子,也是因为我觉得它见证了一个高尚的灵魂,亘古不变的爱国情操。
忽然记得有一个端午节,我在一排长长的槐花树下走,那时的槐花正是满树满树灿白的时候,摇了我一身。而现在,似乎时间空空错后,或者是短暂的遗失了那么一段子。槐花谢了,在单单的深绿叶上勉强地枯萎了。而我也无暇去看那百般美好的风光,只在房间里捧着历史书背诵。端午节却依旧未变,还是那么晶莹纯白的粽子,还是写在日历上大大的端午。它有着如此可爱的执着,是我直到今日才发现的。于是这一次,我坚持吃了一个粽子。为了纪念这个在时光中并不算熠熠生辉的端午节。是怎样的情愫,我终究也说不清楚。
文化的传承作文篇2
陇原明珠灵台县,鹑觚传奇美名扬。
我的家乡在陇原东部的邵寨镇,这里物华天宝,四季分明,景色多变,山美水美人更美。
春与如丝,催醒万物,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好奇东瞧瞧西望望,给大地镀上了神奇的色彩,真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绝胜烟柳满皇都。”桃花红梨花白,树树新绿惹人醉。
夏日炎炎似火烧,雷声隆隆雨就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气候温润,草木茂盛,花盛开,柳成荫,处处馨香惹人醉。
秋风携手落叶舞,果实累累换金装。红彤彤的的是柿子,黄澄澄的是香梨,苹果家族人丁旺,笑满山川香满原,谷子点头把手招,黄豆咧嘴哈哈笑,欢迎你来邵寨游一游。
雪花飘飘冬来到,银装素裹处处娇。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象。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金灿灿亮晶晶的银条儿,而松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阳光出来了,北风过处,雪沫儿随风飘落,五光十色,犹如一道道彩虹从天而降,恍若仙境,美不胜收。
美山美水毓美人,惠德惠心代代传。文王画画卦山,千古美名传,东汉滚龙寺,传奇说不完,鹑鸟立觚杯,灵气动天地
华夏文明传千古,美丽灵台更辉煌,携手共建文明县,齐心协力向前看!
文化的传承作文篇3
?年俗】
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国人都在过小年。
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懂得过小年的内涵。过小年,也叫辞灶,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每年都上天“开年会”,汇报这家人一年的道德表现,从老天爷那里领取对这一家人的奖惩。因此,各家都十分重视辞灶仪式,除了给灶王爷供饺子、烧纸烧香,还用糖块、柿饼、蜜枣、花生、苹果等香甜的供品来供奉灶王爷。所以,每家灶台旁边的墙上,都会贴一张灶王爷的年画,年画两边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积善得福,这项民俗活动使人们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和道德指引,包含着对道德的敬畏,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辞灶,是年俗文化的序曲。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连串年俗接连不断。从城市到乡村,“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响起,年味儿越来越浓,过年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在鞭炮声的催促下,亿万中国人像潮水一样在中国大地上四处涌动。
我们不妨从空中俯瞰中华大地,亿万人次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走,所有的铁路、公路、水路人潮汹涌,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盛大景象。而推动亿万人向四面八方奔涌的超强动力,是那抹乡愁,是萦绕在每颗心间的丝缕亲情。
辞灶之后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年货,叫做“办年”。添新衣,蒸馒头、做花馍、做豆腐、做年糕、做发团、炸鸡炸鱼炸肉、买酒等。这一系列物品,都能通过谐音表达对幸福的期盼、对未来的祝愿。
面对丰盛的物质生活,人们的情感进一步发酵。过年了,该孝敬一下父母了,一块肉,一袋面,一瓶酒,一件新衣,不论多少,不论厚薄,都是儿女的感恩之心。尤其那些在外的儿女,不论远的近的,纷纷踏上回家省亲的路。这种氛围像温室,催发了人伦亲情,慈孝仁爱之心趁着节日的温度在中华大地上弥漫、荡漾。还有很多人趁着这种氛围,看望七姑八姨、三朋四友,重温久违了的情感。更有一些人,把这种情感延展到社会层面,去看望孤寡穷困人群,送去人间的关爱。
年俗,行进在天寒地冻的时节;人心,荡漾在暖意升腾的阳春。
文化的传承作文篇4
俗话说“北孔南朱”,今年寒假,爸爸带我去了朱熹当年讲学的考亭书院。
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考亭书院的牌坊。这座牌坊可真高,全是用石头做的。听说牌坊上的“考亭书院”四个大字是皇帝亲书。牌坊上还刻着各种各样的瑞兽,匠心独运,栩栩如生。爸爸说这牌坊是考亭书院唯一留下的真迹了。由于朱熹等人的传道授业和潜移默化,考亭村民崇学尚文,直到清末都一直妥善保护和使用着这座古老的书院,书院里一直是书声朗朗。到了解放后,由于“破四旧”等原因,书院便破败下来了。偏偏这时要建水电站,政府便只把牌坊搬到这里并保护。其他的都毁坏了。唉,可惜了。
在叹息声中爸爸带着我走上了通往牌坊后的台阶。这排长长的石阶,顺着山坡向上延伸,显得十分庄重、严重。爸爸说,这台阶是本世纪初,政府建坡上的朱子祠时候修的,可惜后来保护不力,朱子祠又坍毁了。
站在石阶的中间往下看,考亭书院的牌坊、石阶两旁正茁壮成长的树、远处的田野和麻阳溪尽收眼底。我爬这么一百多个台阶都觉得累,回想当年求学之人不远千里地来拜朱熹为师,真不容易啊。那么,朱熹先生当年创下的书院又怎能让它就此消失呢?
看出了我的疑惑,爸爸把我带到了旁边的公告牌。原来,政府打算重修书院,规划图都展示出来了,几乎跟原来的书院一模一样。消失的书香气息又将在废墟上升起。
考亭村本来就山清水秀,现在政府利用朱熹文化以考亭书院为主打品牌把它建设成文化旅游区,每到假期就有很多人来游玩,特别是对朱子文化感兴趣的人和学生们。
确实,我看到了考亭村里朱熹老师当年的民居也被保护起来了,可惜,是做成饭馆,没什么文化味。我想,如果做成一个朱子书院,里面有老先生教书,有一些小学生读国学,是不是更好一些?总之,要注重保护,也要注重创新。书院和古老的村落对我们是文化的宝库,如果能想一些法子,让古老村落自己创收,那就可以把文明很好保留下来了。
希望书院的那朗朗书声永远传扬下去,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永远传扬下去。
文化的传承作文篇5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节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洋溢着喜庆和吉祥的春节是众多节日中最新鲜最独特的一个节日。它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春节也叫做“年”,有关年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有个叫“年”的怪物,经常骚乱百姓,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最终,有人发现“年”怕响声、红色、火。最后“年”被杀死。于是,便在“年”被杀死的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盛大的庆祝活动,而且燃放鞭炮,张贴门神对联以驱赶邪恶,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流传下来,此后,人类便有了“过年”之说。
有关春节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在春节这天,家家户户走门串巷,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长辈为晚辈准备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钱的数量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过春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贴春联,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春联也叫“门对”、“春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关于春节的传统文化太多了,一时间也说不完,等下次再聊吧。
文化的传承作文篇6
今天是天一校园艺术节,学校组织我们少年部观看了一场由着名锡剧演员特意为我们展现的锡剧表演。
演员们共表演了《珍珠塔》、《双推磨》、《李三娘》、《小夫妻相会》、《双玉蝉》和《赠蝉》等锡剧中的经典传统曲目选段。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歌舞,有形体,有对唱,有单唱,有表演唱。精彩不断的表演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锡剧顾名思义,就跟无锡有着不解之缘。但我们大部分同学却都是第一次欣赏锡剧。因此我们全程都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竖起耳朵,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
主持人告诉我们,锡剧是无锡的传统戏种,距今已有百年发展历史。它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深受无锡人民的喜爱。锡剧前称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现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剧的角色和京剧一般,分生、旦、净、末、丑,其中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出现得较多。
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锡剧基础普及课。深入浅出的讲解加上台上抒情优美、悦耳动听的音乐,演员们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向平时对传统戏剧毫无接触的同学们展示了传统艺术别样的美。此次活动,使得锡剧走进了同学们心里,让锡剧更具象的传播,让锡剧这个地方戏有了更大的舞台,有了更多的观众。
一台表演,一堂戏曲,看似与学校课堂无关,但却实实在在的融入到了教育教学的课堂中。这台节目不仅让我饱了眼福,更让我长了见识。锡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它,让它能永远地传承下去。然而,现在我们小一辈对锡剧却知之甚少。这一方面因为包括锡剧在内的戏剧那慢悠悠的唱腔与如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似乎不太相配,另一方面一些传统曲目缺乏时代感,感觉离我们生长的年代太久远了,多听两遍估计就会使人兴味索然。更达不到百听不厌的地步。
因此锡剧要想作为中国文化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潮流。锡剧这一传统地方剧种只有在我国传统的基础上固本纳新、与时俱进,才能长远发展下去,为人们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这些包括锡剧在内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拥有更广阔的前景。而不是只能作为一个个冰冷的名词被列在文化遗产名录中。希望我们的后人也同样有欣赏到这些艺术的眼福。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