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需要注意段落层次分明,通过事迹材料来突显人物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下面是怎么写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村医优秀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村医优秀事迹篇1
45年前,他选择“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回海岛做乡村医生;45年间,他搭渔船、爬礁石、翻山头,记住每个村民的基础疾病,曾夜里抱着氧气袋,乘渔船送病人急救;曾抬着打6颗钢钉的手臂,坚持坐诊;曾一夜之间被几拨急性肠胃炎病人叫醒,陪他们吊盐水到天明……
他叫吴秀明,宁波象山石浦的乡村医生,海岛居民口中的亲人“老吴”。潮涨潮落,人来人往,他青丝变白发,在海岛尽头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响应号召,去最艰苦的地方。
吴秀明扎根海岛的45年,有10年是在象山南田岛度过的。
南田岛是宁波地区居住人口最多的偏远岛屿,也是吴秀明的家乡。1976年,21岁的吴秀明在象山人民医院医士班学成毕业时,学校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满腔热血的他毅然回到南田岛樊岙公社卫生院工作。
有一年,吴秀明参加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他和同事在海岛最偏远的水糊涂村、杨柳坑渔村和金七门渔村整整住了一个月。那里没有电,他们就自带发电机,昼夜加班,挨家挨户摸排,查出了金七门村有两位老人和一位年轻妇女患有结核病。
按照规定,国家给他们提供药物免费治疗3年。3年期间,每月都要给他们送一次药,还要定期把他们接出来,坐船去石浦拍片复查。
这个重任落在了吴秀明肩上。那时的南田岛,很多乡村都是荒山野岭,道路难行,每月送药谈何容易。每次,吴秀明都要从樊岙翻过三道山岭,走近2小时山路才能到金七门村。有时回去晚了,还要走夜路,吴秀明便背着医疗箱,拿根竹棍,边走边左右拍打开路。
吴秀明这一坚持就是3年。而为了每个月的约定,吴秀明有一次冬天因公到宁海,遇到大雪封路不通车,他硬是一大清早从宁海出发,步行了8个小时到象山泗洲头,再辗转回到樊岙,就为了准时给他们送药。
遭遇厄运,却放不下朝夕相处的海岛居民。
1986年11月,已经结婚,儿女双全的吴秀明,调到了东门乡卫生院。卫生院在东门岛上,与石浦隔海相望,那时没有桥,进出海岛都靠坐船。
当时,乡卫生院设在潮汐一来就会被淹的土地庙,没有自来水,都是向村民买井水喝。后来迁到现址,名称更名为东门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也从以前的10多人减少到如今的3人,尤其是1999年连接石浦和东门岛的铜瓦门大桥通车后,同事们都选择了下班后回到石浦家里。
尽管吴秀明的家也搬到了石浦,但他还是选择平时住在岛上,每周才回一次家,他的理由很简单:岛上2000多人,签署了家庭医生协议的有近700人,他们都是老人,年纪大了发病时间不固定,卫生服务站晚上离不开人。
于是,便有了吴秀明多次在夜里抱着氧气袋,陪伴病人乘着渔船,乘风破浪,赶往石浦急救的镜头;也有一夜之间被几拨急性肠胃炎病人叫醒,陪伴他们吊盐水到天明的经历……
35年的朝夕相处让这里的村民接纳了他,如今,每户居民家里有多少人、有些什么病,他一清二楚。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个对海岛居民病情了如指掌的医生,却对自己儿子的病情知之甚少。
2014年3月,吴秀明的老伴因为心肌梗塞住院治疗一个月刚缓过劲来,又查出儿子患了胸腺肿瘤,病情凶险,稍有不慎将导致终身瘫痪。
儿子正当壮年,孙子才上小学一年级,他们一家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怎会遭此厄运?要是平时自己常回家看看,早点发现儿子身体的异样,肿瘤还会这么严重吗?吴秀明内心满是自责,四处举债,又把石浦的房子卖了,花了近40万元给儿子做手术。
好在儿子手术很成功,在上海治疗半个月后回到石浦,休养了一个月才渐渐恢复。那一个月,吴秀明请了假,天天骑摩托车回家照顾儿子。不幸的是,有一天晚上他不幸摔伤,导致右臂肩胛骨折,手臂上打了6颗钢钉。
这次吴秀明住了整整一个月医院,但他也很不安:已经一个多月没去上班了,海岛卫生室怎么样了?那些患者的病情是不是稳定?对面山岛上刚做完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老王现在恢复得怎样?东丰村的老陈上个月血压高得吓人,他降压药有没有坚持吃?……
一想到这些,吴秀明坐不住了,坚持出院,打着石膏、吊着手臂回到了服务站,一边给海岛居民们看病,一边让医院派来的实习医生开单拿药……
“热闹”晚餐,却是6年来的第一次。
吴秀明的敬业赢得了医院领导的信任。2015年他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继续留在海岛卫生服务站工作。
同样,他的敬业赢得了海岛居民的爱戴。大家知道他手臂里有钢钉,不能吹冷风,所以后来夏天大家来看病、挂吊针时,都强忍着说不热,吹吹风扇就好。实在忍不住了,打开空调,也要把吴秀明“赶出”输液室。
近日,记者跟随吴秀明乘船到对面山岛巡诊时,那里住的9户人家看到吴医生来了,像见到亲人一样将他请进屋里。临走,岛上的居民们又拿出自家种的橘子、青菜送给吴医生。
回到东门岛卫生服务站,记者参观了吴秀明的宿舍:一张单人床,一张桌子,几个收纳箱,还有陪伴了他30多年的衣橱和一把用来切中药药片的刀。
得知记者想陪他一起吃晚饭,吴秀明下了班马上忙活起来,拿出冰箱里自家带来的皮皮虾、冬笋、鲳鱼等,下厨烧了六七个好菜,看到买的一瓶椰子汁不够,他又准备跑出去到隔壁小店再买一瓶。
记者心有不安,劝道:“我们就3个人,不用弄这么多菜和饮料,浪费了。”
但同行的通讯员却拽住了记者,偷偷地说:“这是6年来,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在服务站陪着吴医生一起吃饭,平时他一个人都是有菜没鱼、有鱼没菜,一锅饭烧了吃两天的,晚上也找不到人说话,吃点饭,看看电视就睡了。今天老爷子高兴,就由着他吧……”
吃完饭,我们向吴秀明告别时,已经是晚上8点过了。东门渔村村口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渔村道路一侧的霓虹灯格外耀眼。回首望去,吴秀明站在路边向我们挥手道别的身影越来越模糊,又越来越清晰。
45年前,他响应号召到偏远海岛做乡村医生。搭渔船、爬礁石、翻山头,很多人不懂他为什么到这么艰苦的地方,但身上的白大褂懂得他的选择。
海岛上,有人上岸,有人离开,潮涨潮落,人来人往。而他青丝变白发,把45年的坚守,站成屹立不倒的瞭望哨。
打着钢钉的臂膀在海风中颤抖,而他问诊的手温暖依旧。一生俭朴清贫、敬业奉献,他把医生二字镌刻在海岛乡亲的心里。
村医优秀事迹篇2
开原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科有一名平凡的医生,在基层工作20年,年年荣获“年度先进个人”,他的名字叫闫石。
三月份,舒兰市集结大量的医护人员成立采样队支援吉林市。当看到医院任务重人员紧张时,闫石同志第一时间主动向医院党支部申请驰援吉林。在吉林工作期间,他经常一个人采集一个社区居民的核酸,每天完成全员核酸采样任务,他还要逐一入户采集行动不便的人群。每天采集量都在1000人份以上,常常都是后半夜才能回到休整地。
在一次执行老旧小区采样任务时,他从早上六点就出发,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体力严重透支,当爬到最后一个单元七楼时他晕倒在楼梯上,同行的社区人员和志愿者都劝他脱下防护服休息,换个同事来替他,但是他却摇摇头说,“现在人员紧张,大家都很累,我再坚持一下,没事的”。休息半个小时后,他坚持采完了剩下的任务,脱下防护服时衣服湿得如水洗雨淋般。截止到现在,闫石在吉林市已经连续工作40多天,个人采集样本量超过了20000人次。连续大量的工作,身体的疲惫,他已经两次几乎虚脱在现场,但是第二天任务下来时,他依旧出现在核酸采样现场。同事们打来电话询问他的状况时,他总是淡淡的说“没问题,还能再坚持”。同事们聊天时,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真想好好睡上几天觉”。
因为责任,他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因为担当,他坚持不眠不休奋战一线。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闫石是千千万万基层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几十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他勇担抗疫职责、践行初心使命,毫不退缩地守护着家乡人民的健康平安。
村医优秀事迹篇3
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纸笔,周青艳在纸上写了几个大字“你们是从武汉回来的吗?”一个四五岁小女孩从妈妈身后探出头来,有些怯弱又好奇地看着她。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严女士是武汉人,年前丈夫带着她回武汉探亲。1月23日,他们乘坐高铁从武汉回到奉贤区青村镇钱桥社区新张村。夫妻俩均从事消毒物品生产行业,年前匆匆赶回也是为了投入奉贤的抗“疫”工作。
当企业得知他们是从武汉返回时,便将情况反映给了新张村村委会。周青艳是钱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乡村医生,那天正好她当班,接到消息后,便随同中心医生、村干部一同前往。
上门后周青艳发现,严女士夫妻俩都是聋哑人,孩子才4岁,村里正在为如何沟通而烦恼。小周医生平常点子就多,立马想到了用写字的方式,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严女士一家是钱桥卫生中心辖区内遇到的第一户需要居家医学观察的对象,当老百姓看到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出现时,都颇为好奇,迅速围过来的人群让夫妻俩显得有些慌张。所幸有村干部协助安抚群众情绪,驱散人群后,工作才得以开展。
其实夫妻俩早已习惯于写字交流的方式,小周医生还没写完一句话,他们就已经把自己要回答的东西写了出来,沟通进行的很顺畅。
令人高兴的是直到隔离期满,一家三口一切安好,一天两次的上门,让小姑娘也不再害怕,听到医生的声音,就早早等在门口,走的时候还一一再见。
乡村医生是村民的健康守护者,他们默默坚守在战疫第一线,用智慧和勇气、责任和担当共同筑起抗击新冠阻击战、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重要堡垒。
村医优秀事迹篇4
xx,男,xx岁,大专文化,村医,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永乐镇高粱村人。自19xx年担任高粱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以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守护着当地农民群众的健康。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一、情系农村,服务百姓无怨无悔。
20xx年,他在参与统一的手足口病防疫任务时,有一次晚上出急诊,由于雨天路滑,不幸跌倒。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尽管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她带伤仍然坚持战斗在一线,到病患者家中督导消毒杀菌,宣传疾病防控知识。群众看到她有时痛得直冒冷汗,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得到彭医生精心医治的人,都夸他是个“学历不高水平高,年龄不大学问大,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好医生。
二、扎根农村,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
20xx年,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进行试点。为了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他积极配合上级,按照镇卫生院的统一标准要求,建成了布局合理的规范化村卫生室,实现了六室分开、配备了微机和规范化的诊疗设施,并实现了微机收费,合作医疗门诊统筹刷卡,让村民在卫生室门诊看病就能报销药费,把党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拥护和交口称赞。
同时,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主动地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现已为辖区2000多名常住居民进行了健康查体并建立了居民健康档案,为辖区200多名老人,123例高血压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并纳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个月一次的上门随访服务。他特别关心老年人健康状况,每年都亲自上门为65岁以上老人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及时将查体信息存入档案,成为老年人的贴身健康顾问。
三、支持改革,利为百姓谋。
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解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但对于乡村医生来讲,是个全新的挑战,压力重,任务多,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而且待遇大幅度地降低。彭林医生没有丝毫怨言,还是一如既往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四、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工作
作为村医,还是一名老百姓信任的村医,他除了日常工作还大力支持高粱村村支两委各项工作,遇到有不理解的群众,做出正面解释,还帮忙收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村医优秀事迹篇5
3月2日,长葛市董村镇新王庄村卫生室,一张破旧的接诊桌上,摆放着武汉返乡人员居家隔离家庭消毒记录表和体温记录表;桌子后边的墙上挂着白大褂、听诊器和出诊包,一旁的柜子内装着全村居民的健康档案。而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乡村医生王土成忙碌的身影了。
2月10日早上,在抗击新冠疫情前线连续奋战多日的王土成,因突发心肌梗死,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生命永远定格在37岁。这位平凡普通的乡村医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筑牢乡村疫情防控的“堡垒”,书写了最朴实而不凡的篇章。
新王庄村是董村镇一个普通的乡村,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该村共排查出3名途经武汉返乡的村民,对3户家庭实行“三包一”机制(一名乡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村医包一名隔离人员),坚持24小时严格管控,进行居家医学隔离。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及时检测和排查疫情是我应尽的职责。”王土成深知“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了全天候保持“战斗”状态,他主动和家人隔离,将“卧室”设在了村卫生室。每天简单洗漱、吃过早饭后,“全副武装”的王土成背着随访包就走出了诊室,上门宣讲防护知识,跟踪隔离人员情况,奔波在乡村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刚开始,村民们都觉得武汉离得远,病毒来不到,部分人便放松警惕,防护意识不强,乡里乡亲的来回串门拜年。王土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村民的观念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改变的。”他戴着口罩走到村民家门口,不厌其烦地叮嘱各种注意事项;他利用村里的微信群,一遍遍向大家讲解新冠疫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他还绞尽脑汁把疫情防控知识编成了顺口溜讲给大家。即便村民谁有点不舒服半夜打电话咨询,王土成也从不抱怨,耐心为村民答疑解惑,但最后总是不忘多啰唆一句“近期要在家好好待着,做好防护,可千万别聚堆、别串门啊”。
“土成是我们的好村医,每天都要到隔离人员家庭帮助测量体温,并指导他们进行家庭消毒,时刻都在积极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增加大家的信心。”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村里返乡人员都知道怎么做,在家人员知道怎么防 ,发现疫情知道怎么报,这都是土成的功劳。”
为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新王庄村成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组成的防控小分队,轮流在村里的卡点执勤。王土成经常主动到卡点跟他们交流,讲解疫情防护知识,查看流动人员体温登记。该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建停告诉记者,村里的卡点就设在王土成工作的村卫生室门口,他有时间就上前协助大家执勤,帮忙给进出人员测量体温。为了方便大家晚上执勤,他还专门腾出一间带空调的房子,让大家夜里进去休息。“实干、心细,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冲。”这是大家伙儿对王土成评价最多的话。
近一个月来,王土成每天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成了他生活的常态。2月10日清晨6时许,疲惫的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抛下妻子和13岁的儿子、4岁的女儿,永远地“休息”了。
得知王土成离世的消息,新王庄村陷入无尽的悲伤。这位10多年来跑遍了全村家家户户,对每一户村民身体状况都记得一清二楚的“健康守门人”,静静地走了。村民多么想再看他一眼,可他们记得王土成“不聚集、不出门”的生前叮嘱,忍住送行的脚步,选择在网上、微信朋友圈里发声悼念,决心用抗击疫情的胜利告慰这名牺牲的“白衣战士”。
“年仅37岁的王土成,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村医的责任和担当。他救人不为名,治病不为利,关键时候冲锋在前、敢打硬仗的精神,值得全村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新王庄村党支部书记王资涵说,王土成的生命,定格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路上,留给我们无尽的思念和与疫情抗击到底的无穷力量。
如今,这力量已经传到新王庄村每个党员的心中,传到每位村民的心中。他们相信,点点滴滴的努力,每一份微薄的力量,都将汇聚成抗击疫情的洪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阅读优秀事迹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