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每学期开始老师们都要制定好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案设计经验,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数学宽和窄的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1
教学内容:
p7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类比、观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猜测、推想、对比等,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常规学具。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交流合作、质疑反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
(学生用手比划。)
教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教师谈话:(多媒体课件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让学生猜测。)
降低难度:这样猜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l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引导:方法一:排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短,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该是13米高。10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看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多媒体出示)。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交流。)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考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可能和我们的身高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该是1厘米。
3.做一做。
(l)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讨论: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高90( )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第二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 )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说一说。
请你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认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2
目标
1、学会顺数与倒数,学会顺接数、倒接数。
2、在游戏中感知倒数与顺数的规律,开拓幼儿的思维发展。
3、情感上: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积极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
理解顺数与倒数的内在规律。
活动难点
学习倒数、倒接数
活动准备
1、1—10磁性数字卡2套、方向箭头1个
2、青蛙10个,荷叶若干个
3、相同火车头图片2个(区别:车牌号不同)
4、高楼模型1栋、1—10粘贴数字1套
5、《开火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教师自我介绍,表达认识新朋友的愉悦心情。
(二)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青蛙,及要去参观青蛙的新楼房的主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进行知识铺垫。
1.通过拍手游戏感知数量之间多1与少1的关系。
2.数字感知多1与少1的关系:如:比2多1的数是几?比9少1的数是几?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报数的方法,使幼儿初步感知顺数与倒数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小结:我们把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顺数。从大数到小数排列,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l,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倒数。
(二)教师引导幼儿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观察、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
(三)复习巩固:
1.教师以神奇的口吻,导入青蛙,以寻找青蛙不同点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有的青蛙胸前没有数字,并启发幼儿进行按规律填数字。
2.以青蛙想和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进行从任意数起的顺数与倒数练习。
3.教师以乘坐小火车参观青蛙的新楼房的方法,导入小火车,引导幼儿对车牌号码变换方向进行观察,再次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并引导幼儿根据车牌号的排列规律结合报数乘坐火车,以参与的形式体验、感知顺数与倒数。
4.以观察楼房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顺接数与倒接数的练习。如:住在5楼的**想到1楼的**家串门,要走哪几层楼?……
5.教师以祝福青蛙搬新家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游戏,再次进行顺接数与顺倒数的练习,如:“拍拍手,来数数,123,接着数……”(456),“拍拍手,来数数,987,接着数……”(654)。
三、结束部分
拓展幼儿思维,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哪里有顺数与倒数,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同爸爸妈妈共同寻找、查阅资料,顺数与倒数还应用在哪些方面,下周一大家共同分享。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无限循环小数的意义和循环节的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2.认识循环小数,循环节,会进行循环小数的简写。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1、以玩扑克牌的游戏说明摆放顺序重复出现。
2、今天我们将学习与循环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3、展示目标: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环节二
目标展示
1.使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探索规律寻求新知。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环节三
学习新知
1.出示例7
(1)板书: 400÷75
让学生独立计算.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讨论:第一题可以除尽,2、3题的商除不尽,总也除不完.(4)建立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
(5)归纳总结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2.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老师指着400÷75的竖式提问: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总结:我们所说的重复也叫循环,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4、建立“循环节”的概念,指导循环小数的写法。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无限循环小数,教师板书:
5、老师指导书写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
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环节四
训练操作。
做一做第一题
矫正:强调循环小数的写法。
小组合作各小组以小组长为中心,把自学所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环节五
课堂小结
学习至此,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本节课我学会了什么?掌握不太好的是?
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积极动手操作,体验探索发现事物规律的成就感。
2、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发现两个部分数的互补规律,并尝试运用规律进行7的分合。
3、通过动手操作,发现7有六种分法。
活动准备
1、花朵图片7个;黑板。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花7朵、操作单、马克笔。
活动过程
1、游戏“碰球”,帮助幼儿复习6的组成。。
2、送花,引导幼儿感知7的组成与分解。
(1)幼儿将花分别给小猫和小兔,探索7的分解、组成。
指导语: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看看我们每人有几朵花?让我们把桃花儿分给小猫和小兔,可以有几种分法,并将你的方法记录在操作单上。
(2)集体交流、讨论7的分合分法。
在黑板上展示几名分法不同的幼儿的操作单,并请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分法,并请幼儿比较、讨论,哪种分法最好,为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最简便的方法中的实物递增、递减关系,找出分成的两部分数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小结:一个总数分成的两个部分数,其中一个部分数逐次增加1,另一部分数则逐次减少1,但每次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总数都一样。用这个方法能将数分得又快又正确,也不会漏掉任何一组分法。
3、幼儿操作,巩固练习7的分解组成。
(1)游戏“涂一涂”
使用红、绿两种水彩笔将操作单中的花涂上颜色,要求每次两种颜色的数量不??
样。
(2)游戏“猜棋子”
先做完操作单的幼儿拿着操作单去找一位实习老师。实习老师在检查好操作单后,每两人一组进行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拿7朵花儿,一人将7朵花儿分放在两只手中,请对方看一只手里的花儿,猜另外一只手的花儿数,直到猜完6种分法。换一人拿7朵花儿,用相同的方法请对方猜一猜。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探索、学习7、8的组成,知道7、8分成不同的两份各有几种分法。
2.初步感受两个部分数之间互换的关系。
3.能将记录与同伴进行相互检查并发现问题,养成互查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7的分合卡片一套。幼儿人手一个操作板,7个“金币”,7的房子图、8的分合操作单各一张,铅笔一支。
2.知识经验准备:已经学习过6以内数的组成,并初步理解组成分解的互换规律。
活动过程:
一、复习6以内数的组成
1.“闯关开门”游戏:“喜羊羊和美羊羊来到魔幻城堡。可是,魔幻城堡的大门关上了,它们需要找到两个数合起来,总数是6的钥匙,才能进入。”
2.“哪几串钥匙可以用呢?”(幼儿自由回答)
二、学习7的组成
1.操作探索7的组成:
(1)情景引入,激发兴趣:
“喜羊羊和美羊羊在魔幻城堡里得到了7个金币。决定把金币分成两份,可以怎么分呢?”(幼儿个别回答)
(2)“看来7有很多种分法。把7个东西分成两份,到底有几种分法,请你用金币试一试,把你分的结果用分合式记录下来。记录的结果不能重复哦!”
(3)幼儿操作、记录。
(4)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分合式,知道7有6种分法。
“把7个金币分成两部分,你有几种分法?请你把你的结果读出来。”(个别回答)“他读的时候,你们要仔细听,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分法?”(根据幼儿回答出示7的分合卡片)
“这些分法你们都有吗?”“你们还有没有不同的分法?”
(5)小结:“把7个东西分成两份,有6种不同的分法。我们一起把这6种分法读一遍。”
2.观察、讨论,发现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规律。
“在分合式中,7分成1和6,7分成6和1,6和1,1和6只是交换了一下位置,这就是互换规律。再来找找,还有那些是这种交换情况的?”
三、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推理8的组成
1.出示8的分合操作单,要求:
“这里有一张操作单,是关于8的分合,请你用刚才我们学过的新本领,把8的分法有顺序地填完整。”
2.幼儿完成操作单,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回答,教师操作8的分合操作单教具
“你们填完了吗?我这里也有一张还没有完成的操作单,你们帮我一起来完成。你们说,我来写。”(根据幼儿的回答逐一演示分合式)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活动完成的对不对。先看看两组数合起来是不是8?每一组的分合有没有重复?8分成两分有几种分法?你们看哪一种分合式是有序的?”
4.“8有几种分法?7有几种分法?”
四、“放鞭炮”游戏
1.示范游戏:“喜羊羊和美羊羊在魔幻城堡还惊喜的发现了一大串鞭炮。我们一起来玩点鞭炮的游戏。”
“每个鞭炮里都藏了一个分合式,你要正确地把它读完整,鞭炮才有响哦。我们摘一个来试一下。”(集体游戏。答对了,“对啦,砰、叭!”;答错了,“错啦,呲,嘘!”熄灭。)
2.小组游戏、个别游戏相结合游戏数次。
数学宽和窄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2.会利用这些关系对加法进行验算和求未知数 .
3.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求未知数 的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填空
( )+20=50 300+( )=360
50+( )=86 ( )+200=700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学习了加法,今天我们来研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1.教学例1(演示课件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出示第一幅图
提问:①谁能说一说图的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③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板书:
(3)出示第二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根据图意怎样列式?
(4)教师板书:
60-25=3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一个数?
教师板书
第一个加数=和-第二个加数
(5)出示第三幅图:
提问:①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②怎样列式?
(6)教师板书:
60-35=25(本)
引导学生与第(1)题比较:
提问:①这幅图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的数在第一题里是什么数?已知的两个数在第一题里分别是什么数?
③怎样求第二个数?
教师板书:第二个加数=和-第一个加数
(7)归纳
提问:第(2)题求的是第一个加数,第(3)题求的是第二个加数,它们的关系式都用减法求出,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关系式呢?
教师板书: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8)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验算:375+89=454
454-89=365 (差不等于其中的一个加数,说明加法的得数是错误的.)
正确答案:
练习:根据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加法算式.
6274+52016=58290 24138+8289=32327
2.教学例2
教师:过去我们学过填括号的题,如:( )+15=40,想一想,用上面的关系,怎样算出括号里的数?(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40-15=25,所以括号里填25)
教师指出:括号里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 表示,变成例2.(板书:例2 求 +15=40中的未知数 )
介绍x是拉丁字母,读作〔eks〕,用汉字注音读爱克斯,一般用来表示未知数.
提问:(1)在等式 +15=40中, 表示什么数?
(2)怎样求出 是多少?
(3)根据什么用减法计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