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范文网 >策划方案

部编版语文教案参考6篇

教案写好首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师应该都会将教案制定完善的,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部编版语文教案参考6篇,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语文教案参考6篇

部编版语文教案篇1

1、学会生字“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体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望湖楼雨景的赞美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

古诗课件、背景音乐、诗人简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雨吗?谁来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 轼3,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 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 介绍作者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被称为"三苏"。他的诗自然豪放而又富有理趣,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遮”读翘舌音,是遮住、遮盖的意思。

3、默读本诗,给古诗划节奏。

黑 云 / 翻 墨 / 未 遮 山 , 白 雨 / 跳 珠 / 乱 入 船 . 卷 地 风 来 / 忽 / 吹 散 , 望 湖 楼 下 / 水 / 如 天 .

4、解释诗中词语。

5、教师范读,强调注意停顿。

6、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三、精读课文,理解诗意。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尚未遮住山,。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6)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白花花雨点似珍珠乱蹦乱跳窜上船。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3)让学生说说三、四句诗的诗意。

卷地而来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四、感受诗意境美:(品 诗) ①这首诗描写了西湖什么景色?(西湖夏天一场雨的过程) ②这场雨下得怎么样?(快且大) ③哪里可以看出来啊?(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 ④你觉得诗句写得美吗,为什么?(有声:翻墨,跳珠,风来。有色:黑云,墨,白雨。有动感:翻,跳,卷,吹。比喻形象生动:黑云像翻墨,白雨如跳珠,水似天。刻画出了夏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 ⑤一起朗读,读出诗的美!

这里可加唱诗歌。五、背诵古诗

老师播放音乐,学生各种形式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小结 诗人在西湖望湖楼上边喝酒边欣赏西湖的景色,结果被西湖一场急雨后美丽的景色陶醉了,写下了这首诗,诗人被陶醉了,今天你们也被陶醉了没有呢?(陶醉了) 七、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 墨水

白雨 跳珠

大风 忽 吹散 去得快

湖水 水 如天 奇(景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8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京剧趣谈》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教学反思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平日爱画画的特点,我决定对重点段采取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去,谁知我的这一想法竟然在课堂上得到很好的印证。由此,使我深深地领悟到简笔画、肢体语言的的妙用确实对理解语言文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巧用简笔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如教学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起初大部分学生都画得不正确,没有弄清爬山虎脚的位置,当我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寻找自己画上的不足。这一设计竟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他们紧锁眉头细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就在他们手中诞生了,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二、巧用肢体语言能帮助突破教学的难点。

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的确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部编版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会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2、分析范进形象,体会世态炎凉。

3、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的讽刺艺术。

4、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正确思考读书的目的。

学习重点:

分析范进形象,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体会讽刺艺术。

学习难点:

认识科举制度的毒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道出了封建社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把考科举当作自己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敲门砖,为了中举而神魂颠倒,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吴敬梓的小说《范进中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预习检测:

读准下列词语:

带挈 锭子 亲家 扒粪

啐痰 腆着 桑梓 绾头发

四、介绍作者及《儒林外史》

五、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中秀才—考举人—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绅来访

这篇小说都塑造了那些人物形象呢?主人公是谁?

六、分析范进形象:

1学生跳读课文,划出与范进有关的语句。

2合作探究:你认为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热衷功名

圆滑虚伪

3描写范进最精采也最能体现他热衷功名的是哪一段?

学生齐读第五段,这一段从那些方面描写了范进?

外貌

语??

动作

哪个同学来读一读范进的语言?

范进始终说的一句话是:好了,我中了!为什么中了就好了?同桌交流

中了—就会出人头地、有钱有势、享受荣华富贵

不中—受侮辱、嘲笑,看不起

文中那些地方体现出这一点?

中举前后对比,揭示出范进热衷功名的原因。范进热衷功名到了发疯的地步,探究发疯原因,认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范进发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没有关系?人们的灵魂都被扭曲了,所以说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范进这样的读书人,也毒害了整个社会。

七、探究:作者是怎样运用讽刺手法的?

(1)、夸张手法

(2)、对比手法

八、思考:

范进中举了,金钱地位就都有了,那么,我们读书的目的呢?

九、小结:

通过分析范进形象,我们体会到了科举的罪恶。读书没有错,但读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升学,我们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正确观念,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读书人。

?范进中举》课后反思:

?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灵魂、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分析范进这个人物形象上,从而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我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亲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我接触到的班学生程度差,学生连第一排都不敢坐,生怕老师提问,我笑眯眯地亲自把学生的凳子搬到第一排,拉着学生的手让他们坐下,抛开课本,走到学生中间说:“老师很喜欢大家,这一节就想和大家聊聊天。”学生来了兴致:“老师,聊什么话题呀?”我说:“聊范进呗!大家都是读书人,比比谁的读书思想境界高.”课堂气氛轻松随意,遇到难题多让学生讨论,教师不包办,有学生发言,及时鼓励:“你这么聪明,老师太喜欢你了!”“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志向,从你身上,我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慢慢的,学生开始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读小说当以分析人物为重点,很多教师都是对范进中举前、中举后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详细地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必须熟悉课文才能找准确,找全面,根据学情,我把长课文简单化,先整体感知范进,再重点赏析“范进发疯”片段,中了,为什么好了,不中,为什么不好,对比揭示范进热衷功名的原因,体会科举制度的毒害,不蔓不枝。

3、注重情感价值观教育。

在探讨“范进发疯”的原因时,学生认识肤浅:范进中举太高兴了。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都考上了大学,他们为什么不发疯呢?范进考了多少年?他为什么不寻别的出路?如果我们考不上大学会怎么办?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举制度下封建社会的黑暗,同时又感受到我们所处社会的光明与幸福。引导学生摆正读书心态,不是为了升学而读书,要做对社会有用的读书人,这是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

不足之处: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讽刺艺术也是学习的重点,我没有引导学生探究讽刺手法,课堂容量较小。

总之,这堂课后我最深的体会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平时多听课 ,多学习,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部编版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本文充满了希望、热情和生命的气息,阅读时注意感受,从而提高自己感受美、体悟美的能力。

2、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3、能品味文中精妙语句的含义,学会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4、能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为其配诗、配画。

重点难点

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

4、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教具学具

1、运用课件,展示有关春的音乐《春天在哪里》、图片(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春天美景、flash欣赏。

2、运用课件,展示知识点及学生课外搜集的有关诗文。

预习要求

1、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笔记本上。

2、反复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

由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组织学生了解朱自清)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柔如彩虹》钢琴曲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像。听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2、要求学生在协作组内模仿朗读录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语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朗读比赛)

3、要求学生在听示范朗读时,用简洁的语言理出全文的线索,并分别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春天的美好景色。

互相交流相关内容。

边听边想、班内交流。

组内朗读、互相改进朗读方式,推选出选手在班内做示范朗读。

边听边思考,在书上做好标记。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三、赏析“春景图”

1、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对精彩的或自己喜爱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并做好点评。(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

2、布置协作组任务:在“绘春”部分任选其中一幅图画进行赏析,可从描写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精彩语句等多角度赏析。

四、语文活动:为文章配诗、配画。(组织、参与活动)

五、解读作者眼里的春天:

1、创设问题情境:作者眼里的春天具有怎样的生活哲理。

2、师生共同仿照“春天像……”写一组比喻或拟人句构成排比,看谁写得多、写得好。

六、领悟“春“的内涵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颂春”部分,体会其含义。(组织交流、点拨、评价)

2、学习评价: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情感体验,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应该是怎样的?(描绘你眼中的春天。)

七、语文活动:

1、根据你对“春”的理解改写《春天在哪里》的歌词。

2、搜集有关“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等内容名诗、名句编制一期以“春春天无处不在”为主题的壁报。

部编版语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的样子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我会认”中的13个生字,会写“两、就、哪”等9个字。

2.通过细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历程中,逐渐发育成青蛙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几经曲折最后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

3.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1.读题

2.质疑:

①小蝌蚪长什么样?

②它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③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师)

2.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3.看连环画,找到相应的小节,一起读一读。

4.自由选择文中的一个小节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生字

会认字

塘、脑、袋、灰、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

会写字

两、就、哪、宽、顶、肚、皮、孩、跳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小蝌蚪长什么样的呢?出示第一节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读。

2.根据课文内容同桌合作画一幅画。

3.对照课文,评一评画得对不对,为什么?(检测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读课文,表现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5.仿照《小蜻蜓》的曲调,学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爱,黑灰身子大脑袋,甩着长尾水中游,游来游去多快活!)

(五)课后延伸

1.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我们下节课再学。课后请去搜集关于青蛙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

1.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如:读生字说说记字好方法;读课文说出小蝌蚪的样子;展示自己所画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图画;唱上节课教的儿歌等等)

2.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蝌蚪可爱的样儿,那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构建问题情景。这节课就围绕这些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学习、研究。

(二)围绕问题,探究学习

学生想先深入了解哪个问题,就先学习哪一部分。

问题1: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怎么样?

1.自由朗读2.3.4小节,先把所有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再四人小组内交流,看看是否找对找全。讨论一下怎样连起来说说青蛙的样儿?

2.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3.研读描写青蛙样儿的句子,感悟“披、露、鼓”等用词的准确、生动

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知道青蛙是种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小蝌蚪和大青蛙,做环保小卫士。

朗读句子,体会青蛙的美,表达大家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4.学唱歌曲《青蛙妈妈》,记住青蛙特征,积累好词。

(自编歌曲:大青蛙四条腿,披着绿衣露白肚,鼓眼睛儿宽嘴巴,捉起害虫顶呱呱。)

5.对比朗读写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特点的话,知道他们的样子不一样,这是小蝌蚪要找妈妈的原因之一、

问题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呢?

1.由读读2.3两节,边读边想,你能自己读懂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需要请教大家?

2.重点理解:

(1)小蝌蚪为什么忽然想到要找妈妈?(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另一个原因。)

(2)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了?(知道鲤鱼妈妈、乌龟妈妈介绍得不够全面。)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再现找的过程(请几位小朋友戴上拇指玩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表演中随机理解:迎上去、追上去)。

4.小蝌蚪最后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齐读第5节,体会见面时的情景。

抓住青蛙妈妈的话“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质疑,可引出下一个问题情景,即:问题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三)复习巩固,完成书面作业。

1.课文中的生字,还记得吗?谁来领大家读一读?

2.口头填空:荷叶上()着一只大青蛙,()着碧绿的衣裳,()着雪白的肚皮,()着一对大眼睛。

(四)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有关小蝌蚪生长变化方面的知识与图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学生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

2.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全文。

(二)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2.给小蝌蚪形体变化过程图标上序号。

3.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

4.完成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腿,再长出两条()腿,后来尾巴变()了,最后尾巴()了,成了一只()。

5.读读说说:(用“已经”说话,可以先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然后再进行开放性训练,如:小蝌蚪的尾巴已经不见了。它们黑灰色的身子已经变成了青绿色。它们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已经会跳了。小青蛙已经会捉害虫了……

书上作业:

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三)总结导行: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

(四)课后延伸:

1.画小蝌蚪变化过程的连环画。

2.课后阅读所提供的学习资料。(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方惠珍的《小蝌蚪找妈妈》)

附板书

01小蝌蚪→找→妈妈

问鲤鱼、乌龟?(青蛙)

大脑袋先长后腿四条腿

黑灰色的身子再长前腿宽嘴巴

长长的尾巴尾巴变短披绿衣

尾巴不见露白肚

鼓眼睛

部编版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有表达的兴趣和自信,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用普通话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态度自然大方。

3.认真听别人讲话,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暑假生活情况,准备本课挂图。

学生:回忆自己的暑假生活,可先对家人讲一讲。

教材简析

让学生回顾自己在暑假生活中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并讲给同学听。在这里,“感兴趣”涵盖的面应宽泛,只要是自己想说的事都可以。如果学生没有话题,教师要随机应变,可以结合插图,联系生活,启发学生说话。诸如看*电视、旅游观光、玩游戏、上网查资料、学游泳、跟爸爸妈妈干活、唱歌跳舞、读书做作业等。

认真听别人讲话,同时把要讲的话说得清楚、明白,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建议本次活动用1课时。

解读与提示

*学生如果有几件事想说,可以提示学生从中选取最有意义的或最有趣的来讲。

*学生要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教师引导进行评价。

*这四幅图描绘了小朋友假期在家的活动情况。有的读书学习,有的玩计算机,有的学游泳,有的帮助父母做事。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启发学生谈话,从而找到话题。

教学思考与设计(参考)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度过了第一个暑假,你有什么感受?你对哪些事感兴趣?讲给小伙伴听,好吗?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我”的暑假生活。

二、师生交流

看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你做过这些事情吗?是怎么做的?还做过其他的事吗?

三、学生交流

1.把你的感受讲给小伙伴听听,可以互相提提意见。

2.分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1.各组推选代表到班上交流。

2.评一评。

3.选出今天的“明星”。

五、总结

听了同学的发言,你认为谁的暑假生活过得有意义?为什么?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部编一年级语文上教案优质5篇

部编一年级语文上教案精选5篇

部编语文下册工作计划5篇

部编语文下册工作计划通用5篇

部编语文下册工作计划优质7篇

部编语文下册工作计划推荐5篇

部编语文学习心得体会5篇

部编小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7篇

部编语文学习心得体会优秀8篇

部编培训初中心得体会通用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013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