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案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案是提升下一阶段的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三年级形近字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形近字的教案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原谅我》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1课时,歌曲为三四拍,曲调短小精悍,歌词简练,明快的旋律表达了一个孩子对以往的过错,勇于向朋友倾诉,求得原谅的真切心情。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结构,每个乐句都以弱起进入,采用了“xx x。x x xx x — ”基本节奏,只是在最后一个乐句稍作变化。歌曲的第一、二、三乐句的句首运用了相同的音调,朴实的语言“原谅、承认,以往的一点错”,真实的表达了孩子认错时的那种诚恳的神情。第三乐句在句尾作了“5—1”的音程大跳,把恳求原谅的迫切心情推向高潮,紧接着以平稳的节奏及音调进入第四乐句,表现了孩子改正缺点、承认过错以后舒畅快活的心情。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所以本课从创设情境入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在课堂上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有变化的演唱歌曲《原谅我》。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对比、演唱,感受到乐曲旋律、节奏以及音高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音乐体验中,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珍贵的团结友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认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能随旋律线的起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附点八分音符的感受和体验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参与时间”的原则,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讨论法: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2、启发教学法:我对学生不确定的问题给予方法和内容上的引导,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3、自主探究法: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4、范唱法:通过我直接演唱歌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内容,我在指导学法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歌曲的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结合“听”“唱”“演”等要素让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部分,我通过情境导入、学唱歌曲、拓展延伸三个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在上课之前和小朋友们玩找朋友的律动游戏,在音乐《找朋友》中,学生快乐入课,活跃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然后通过好朋友之间的默契进行节奏模仿,将本课的难点附点八分音符提前解决,一步步创设情境,从情感上引导,提问与好朋友之间发生过的误会,并通过节奏来完成道歉。
第二环节——学唱歌曲,演绎音乐
1、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歌曲意境。在欣赏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这首歌诉说了些什么?小男孩演唱歌曲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我给予肯定与客观的评价,然后我进行总结。这样,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歌曲的内容及情感。接着我再进行范唱,请学生找出歌曲中恳求原谅的心情最真诚最激动的一句,随后学唱这一句的旋律,并为这一句选择合适的旋律线,边唱边画旋律线。初步感受旋律的起伏之后,再听老师范唱整首歌谱,学生画一画四句旋律线,找到前三句的旋律起伏是相似的,通过找相似旋律的乐句,学生能初步认识歌曲的组成结构。
2、学唱歌曲
(1)让学生跟着钢琴学唱乐谱,提高学生读谱能力。
(2)引导学生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加深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掌握。
(3)带词演唱。让学生跟琴试填歌词,我对错误之处进行纠正,启发学生带着情感歌唱。
(4)进行分组练唱、对唱、全体学生合唱。在分组练唱过程中,我将在学生中间进行单独指导,询问他们学习的难点并与学生一起解决,然后适当提问个别学生。通过小组唱、对唱等形式进行演唱评比,提高学生演唱热情。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熟悉程度,还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做了铺垫。
(5)表演唱,通过表演,不仅展示了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力,而且再次加深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小学三年级形近字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生字。
2、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3、积累优美的段落语句。
教学重点
学会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抓住关键词语感受水泥道的美丽。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途经一片枫林,被美景陶醉,写下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篇,你见过哪些美丽的景物,来说一说。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又是怎样的一番美丽呢?让我们进入课文,一起感受吧。
二、新课学习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重点指导“铺”的读音。并指导它的另一个音节,组词:铺满、当铺
2、小组互相检查。
3、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阅读情况。
4、再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5、想一想,课文告诉我们水泥路上的什么很美,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展示给同学们听。
三、生字的教学
教师重点指导“铺、晶”2个字。学生自学“泥、院、印”并交流识字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生字,读通了课文,一起感受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那么的美丽迷人。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感悟它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
1、抄写生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2、上节课通过阅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丽。
这节课我们来体会作者写出了水泥道的何种之美?
二、新课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表现水泥道很美的句子,并想想从哪些词语上体会出什么样的美丽。说给大家分享。
出示句子: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明朗”是什么意思,换成“晴朗”可以吗?表达有区别吗?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金黄金黄”“闪着雨珠的'叶子”“湿漉漉的”“粘”这些词语感受到了秋天梧桐叶的色彩美,而“湿漉漉的”“粘”把雨后的水泥路的潮湿、温润展示出来,一种秋色下温润美丽的景色展现眼前。
3、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这段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逼真。熨帖、平展,写出了梧桐叶的状态。那么,熨帖是什么意思?
4、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5、这篇课文抓住了哪些事物进行描写?
三、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四、课堂总结
作者观察细致、语言生动,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把雨后水泥道的独特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一定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下来。
五、课堂作业
1、课堂小练笔:写一写你上学路上发现的美景吧,一会儿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课文表现水泥道美丽的句子。
板书设计
色彩美
灵动美
小学三年级形近字的教案篇3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现实生活和幻想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幸福。
2、初步认识童话的'特点,区别课文中事物和联想的不同部分。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给课文段,并能简要复述课文。
4、掌握“哆哆嗦嗦、精致、蹒跚、简直、奇异”等词语,会用“因为……”“虽然……但是……”造句。
课前准备:放大的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自学课文、分段、范读课文、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段1-4节。
第三课时:讲读第二段5-6节、第三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一课我们学到卖火柴的小女孩,三次擦燃了火柴,展开了美妙的幻想,但每一次幻想都随着火柴的熄灭而破灭。
(出示图画:在原先已经出示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坐在墙角擦燃火柴的光圈上方添上了一个幻想的画面:奶奶微笑着搂着小女孩。)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第四部分。
你们看:
1.描述:现在夜已经深了,天还在下着雪,风是这样的尖冷。小女孩还坐在墙角里,她冷得更厉害了。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仿佛看到了谁?
2.在亮光里,她看到了奶奶叫了起来,她看到奶奶为什么叫起来?她对奶奶说什么?
3.指名读。
4.奶奶是疼她的亲人,所以一看到奶奶“情不自禁地”,(读“奶奶”)在提示语后面的两句话,哪一句是主要的?“急切地”祈求奶奶把她带走,因为在这儿她再也活不下去了。
现在,假如你们就是小女孩,当那么温和,那么慈祥的奶奶出现再你的眼前时,你是怎样的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又是怎样急切地祈求奶奶把你带走。(通过担当角色,把学生带人课文描写的情境。)
看图齐读。
三、讲读第二段第五部分。
1.为了把奶奶留住,她赶紧又擦火柴,这回不是一根,而是一整把,这是她最后一次擦火柴了。当这次火柴擦亮,她仿佛觉得怎么样?请你读第三部分。
2.自学,做记号。
Δ提出疑问;
Δ分层次;(第一层:写小女孩擦着了火柴;
第二层:小女孩在幻想中和奶奶飞走了。)
Δ在小女孩的幻想中,奶奶怎么疼她,把主要的动词画下来;(“抱起来”“搂在怀中”“飞走了”)
3.再想一想,这一节最主要的句子是哪一句?(“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4.奶奶怎么疼她,又怎么飞走,请看图。
(出示幻想画面)
5.现在请你们抓住这几个动词,看着图想象一下,奶奶见到小孙女会怎么疼她,先怎样,后怎样,小女孩又会对奶奶诉说什么?
看图、想象、描述。
6、她俩飞到哪儿去,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是这一节主要的句子,为什么这是主要的?(概括前面节的内容,这是小女孩强烈追求的境界。)
(1)比较读:
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②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
为什么要先用“三个来强调?
(2)练:我们可以从全篇来看。
小女孩为什么幻想着自己坐在温暖的火炉旁?
为佬幻想着喷香物质基础烤鹅正向她走来?
这是为什么?回答时,注意胙“国为”。
(3)这说明之所以用“没有。没有。也没有。”强调,是因为她的生活在极度的寒冷、饥饿和痛苦之中。如果她的生活像我们这样温暖,这样幸福,她会不会产生这样强烈的呢?
轻声齐读部分。
7、指点:结合朗读指导,尽管安徒生爷爷用没有,没有,也没有。来表达女孩临前的美好幻想,但她真的能和奶奶飞到那儿去吗?在十九世纪,样的地方,世界上有吗?在人间,穷人和穷有的孩子,活着就是生活中有寒冷、饥饿、痛苦;只有死了,才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因此小女孩飞向那里,实际上是向死亡走去。朗读时既要把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渴求表达出,又要读出这只不过是美好的幻想,把这种凄凉和悲惨读出来。
正如上面的“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用快乐的语气读,吗?这虽然是小女孩的幻想,但实际上这“光明是什么?快乐又是什么?”
指点:光明只不过是那火柴头上燃起的一点微弱光亮,周围依然是一片黑暗,这快乐只是和已经死去的的奶奶抱在一起,这又是多么的可怜、可悲,所以不能用欢快的语调读。
△朗读示范。
速度要慢,因“光明”实际上是黑暗,“快乐”实际上是痛苦。
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意味着起向死亡。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读起来就知道该怎样的语句。
△齐读。
△女生齐读。
现在你们懂了吗?三次幻想得样美妙,是为了什么?
特点:越是幻想美妙,越感到现实的悲惨。
段意:美妙的幻想,悲惨的现实。
四、读讲课文第三段。
1、导入:事实正是如此,小女孩冻死了,现在我们看第三段。
2、自己轻轻地读读想想,那是一幅怎样凄惨的画面。
(自学、想象)
3。“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一句为什么要重复?想一想,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或富人的孩子在做什么的时候,她冻死了。
谁能说一句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当富人的时候”,冻死了,强调社会的不公平。
4、释疑:她“为什么带着微笑”而小扬科却是“睁着眼睛,眼珠不再动了。”
小扬科被地主管家活活打死,他是含着满腔的仇恨冤屈而死的。而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悲惨,写小女孩含笑而死,从里表现了安徒生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和爱。小女孩死得太惨,她活着不能得到的,而又是她追求的快乐、幸福,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幻想中享受一下吧,但这样一写更感到现实的冷酷,我们读者更感到小女孩的遭遇是太凄惨了。
但是,当时人们不理解她。“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他们只知道她穷,她苦,她冻死了。今天我们理解了,想得很多也很深,很好。
五、总结全文。
1、学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个童话写的是什么事,请用题目做主语,把句子补充完整。可以加上时间、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卖火柴的小女孩_________。
2、现在我们看一下全文。
因为是冻死,课文中写“冷”得很多,请你从课文找一找含有“冷”的词语或句子。一起找。板书:
天冷极了
天又黑又冷
小女孩又饿又冷
更冷了
家里和街上一样的冷
一堵又厚又冷的
请用“冷”组词,然后组成词组,说说小女孩所处的环境。我们可以从天气说起,先说自己然后说那社会。
寒冷的天气
冰冷的雪地冷漠的社会
冰冷的寒风冷酷的世界
指点,深化主题:天气寒冷,雪地冰冷,寒风尖冷,但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
3、现在想一想,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接在上面说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句子后面,再加一句来提示这个故事的中心,会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从小女孩的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的悲惨遭遇,我自然地想到我国唐代诗人的两句诗。
提示小黑板: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释: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下面的意思懂吗?
这句诗非常着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在今天的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穷苦的大人、小孩正生活在寒冷、饥饿,和痛苦的人,让全世界的大人、儿童都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光明、美好的社会里。
六、简要复述。
明确了中心,要复述课文就容易多了。
要抓最重要的。什么时候,什么人在哪儿,怎么样。主要情节、幻想、幻想着哪些,结果怎样。
练习:简要复述。
小学三年级形近字的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一、学唱歌曲《春天来了》
二、欣赏乐曲《春》
教学目标
一、能用优美动听的声音演唱歌曲《春天来了》,表达对美妙景色的赞美,通过歌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了解曲式结构知识,能用动作和图形表现歌曲的曲式结构。
三、听赏乐曲,指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四、进行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教育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学唱两首关于春天的歌曲,欣赏两首以“春”为主题的乐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春天美好的景色、万物复苏的景象,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的道理,能善于利用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春天来了》是一首德国民谣,歌曲旋律优美动听,它描绘了春天小鸟歌唱、百鸟争鸣,小朋友们在田野上游戏歌唱的热闹场景。歌曲为aba三个单乐句组成。教材中运用了听、唱、动、画、敲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掌握知识。
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教学课件、电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春天来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新授课:学唱歌曲《春天来了》
1、教师语言导入课题,播放歌曲《春天来了》,听完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出歌曲的内容,增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2、学唱歌曲。(1)附点四分音符的练习。(2)师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美丽的景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歌唱春天,歌唱大自然。(演唱时师提醒学生注意唱歌时的歌唱心理与状态。初唱时借助这四个音的手号位置来帮助演唱。引导学生跳音要唱得轻巧有弹性。)
3、分析歌曲的特点,引出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及旋律的特点,歌曲的旋律是比较明显的abc三个单乐句结构,请学生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三个单乐句的相同与不同。同时引导学生思考:(1)你听了歌曲的前奏音乐时联想到了什么?(2)“这些相同与不同的乐句在你听、唱后有什么感受?请你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分析完毕后师进行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分析,师对学生鉴赏音乐的参与作出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多动脑筋。
三、拓展(环保):
布置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思考自己将如何用实
际行动来爱护大自然?
四、总结
下课。
教学板书:
春天来了 强弱记号
教学反思:
渐强记号渐弱记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春天来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春天来了》旋律
1、播放课件,学生安静地欣赏,感受春天的`气息,感受大自然的美。
2、学生复习旋律。
三、学习歌曲《春天来了》歌词
1、播放课件, 感受歌曲 、理解歌曲。
2、分析歌曲的特点,引出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及旋律的特点,歌曲的旋律是比较明显的aba三个单乐句结构,请学生用简单的图形来表示三个单乐句的相同与不同。同时引导学生思考:
3、学生跟范唱练习。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4、学会歌曲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
5、感受歌曲 、理解歌曲。
师引导学生想象春天美丽的景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歌唱春天,歌唱大自然。
6、分组表演唱,其他学生评价,并说出优缺点。
7、个别学生表演唱,其他学生评价,说出优缺点。
四、鼓励学生在唱歌曲时,进行舞蹈的创编,可以个人的表演也可小组表演。
五、课后拓展(环保):画出心目中的春天。每个人对春天都有不同的感受,请学生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并用语言说出对春天的感受。(引导学生讲述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怎样保护大自然。)
六、总结
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形近字的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
3、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检查背诵《五彩池》二、三自然段。
2、听写前课词语。
二、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
“滨”是什么意思?(水边)海滨小城是什么意思?
三、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小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五、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哪些自然段讲海滨景色的?
3、哪些自然段讲小城景色的?
4、课文先写海滨,后写小城,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5、这篇课文如何分段?一(1-3);二(4-6);三(7)
六、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座海滨小城美丽整洁。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海滨小城
小学三年级形近字的教案篇6
教学内容:
p13-15例1
教学目标:
1、学会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基本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进一步发展学生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在合作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组织口算练习
下面的题目你能很快算出结果吗?试一试
出示口算题目
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2、组织学生进行填写
60里面有()个十
240里面有()个十
二、探究算法,理解算理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子解决。
60÷3=600÷3=240÷3=
师:这些问题都是用除法来解决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一起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揭题)
2、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1)60÷3的结果是多少呢?可以用学具进行研究
(2)全班交流,汇报
60÷3=20把6捆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
20×3=60
6个十÷3=2个十所以60÷3=20
3、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15“做一做”1、2题÷
2、组织学生“开火车”计算p17第1、
小学三年级形近字的教案篇7
《海底世界》
一、导入课题。
我们一进入教室,就置身于汪洋大海之中,谁能就这幅图画面(黑板上的海底世界图)说说。
二、借助重点句,指导分段。
1、听课文录音,思:海底世界怎样?划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
2、幻灯出示: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特产丰富。
3、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海底世界的?
4、结合“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分段”的方法尝试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划出这段中你认为最能反映海底世界景色特点的两个词。
(2)创设情境。
学生当潜水员。
(3)在深海里发现什么?
出示句子朗读:“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思:围绕哪一句话写?(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窃窃私语”是什么意思?
(2)幻灯出示: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有的还好像在()。
(3)这些句子中用上许多叠词,好好地读一读。
(4)创设情境。
听海底动物的声音(录音)
(5)延伸说话(尽量用上叠词)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有的像()一样()
(6)引读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行进的时候……遇到危险……。
师:海底静中有(声音)有(动)。
(7)指导背诵(出示重点词)
四、学习第二段。
1、快速阅读4、5、6自然段,想想写什么?
海底特产丰富。不但有(),有(),而且还有()。
2、再读课文,准备说话。(抓住特点)
海底特产丰富。不但有()的动物,有()的植物,而且还有()的矿藏。
3、读好第4自然段。
(1)扶:“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4米。”
师:写海参什么特点?人哪几个词看出来?这几个词,我们可以读得突出一点。
(2)放:“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火车还快。”(学生自己练读)
(3)练习读写“乌贼和章鱼”的句子。
4、训练。
(1)这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练习。
校园里的花朵真多,有(),有(),也有()。(花朵的色彩多种多样),有(),有(),还有()。最()的(),最()的()。
五、总结课文。
小学三年级形近字的教案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练习一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和思考,进一步掌握不整十、整百数乘一位的方法;能熟练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加深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方法,谁能来说一说我们计算时是利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的?(借助表内乘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利用表内乘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上下两题的联系与区别。
2.练习一第2题。
学生分组完成,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练习。
刚才同学们做的非常仔细,非常认真,正确率非常高,对于下面的练习有没信心?
(一)完成练习一第3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白菜有多少棵?青菜呢?
2.你能提出一个关于“倍”的问题吗?(青菜是白菜的多少倍?)
3.让学生自己解答。(学生可以先圈一圈,也可直接列式,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4.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我们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解答。
(二)完成练习一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要求学生列除法算式来解答,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先圈一圈,再列式。
(三)完成练习一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两名同学板演,再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自己是如何想的。
四、拓展延伸。
今年,妈妈27岁,小明3岁。
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追问:明年妈妈的岁数又是小明的几倍呢?
五、全课小结。
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吗?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