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完成一份教案才能从而提升个人的整体水平,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对于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因地制宜”,下面是多客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推荐5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单位。
2.能选择正确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张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
(1)师:同学们你们的脸面是指哪一部分?
学生摸脸,但也有学生比划出脸的一周
师强调:脸的一周的长度叫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师:黑板的表面是指哪部分?
(3)师:你们还可以摸出哪些物体的表面?
2、感知封闭图形的大小。
教师出示以下几个封闭图形,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为什么你们一看就知道谁大谁小?你们看的是哪一部分?
指名学生上讲台比划三个图形的大小是指哪部分。
3、提问:有谁知道什么叫做面积?(板书课题:认识面积)
不同学生说己不同的理解。
4、同桌合作寻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有面积?
学生回答:书面、桌面、地板、瓷砖……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知道物体的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3.引出面积单位。
二、探索新知
1、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老师提问教室及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面积。
(1)提问:数学课本的封面大约有多大?
感知数学课本封面有多大。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课本的封面,
感觉一下它有多大
学生1:大约三个手掌大小。
学生2:大约有我玩耍扑克6个那么大。
……
(2)我们的黑板有多大?
学生1:黑板的面积大约有两个教室门那么大。
学生2:黑板的面积大约有4平方米
学生3:黑板的面积大约有10个课桌那么大
……
师:同学们,你们的回答各种各样,知道用身边的物体大小来比较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如果老师不了解你身边的物体,我就无法相象所要求的物体的面积大小?谁有好办法?
学生回答:统一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
(1)量: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它的边长。
教师指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同时介绍1平方厘米的读法和写法。
(2)看:看一看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大小。
(3)摸;让学生摸一摸1平方厘米的面积有多大。
(4)想:要求学生把眼睛闭起来,在脑海里回想1平方厘米的形状,大小。
(5)应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拇指指甲盖,中方格)
(6)估:估一估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7)猜: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比较面积单位的大小:把三个大小不同的面积单位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44页中的第1、2、3题
四、课时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认一认、比一比,引导幼儿感知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感知长方形的特征。
2、难点:会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三、活动准备:
1、几何图形若干(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2、剪刀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几何图形让幼儿辨认。
教师:“小朋友说一说黑板上有哪些图形?”(圆形、正方形)
(二)图形分类。
教师:“黑板上有这么多图形,谁会把一样的图形放在一起,并数一下一共有几个?”
(三)认识长方形。
1、教师手指长方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它们都有四条边,四只角;正方形每条边都一样长,长方形每条边不一样长)”
2、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正方形进行比较,引导幼儿观察它们的不同。
(四)通过折叠验证:知道长方形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
1、教师:“现在请小朋友把长方形的长边比一比,短边再比一比是不是一样长的?”
2、小结: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的。四个角都是一样大的。
(五)幼儿操作。
1、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变成长方形。
2、给长方形涂颜色。看看图上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长方形涂上颜色。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索中掌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索
探究??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 ∠ 1+ ∠ 2, ∠ 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 ∠1=30度, 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 ,∠1=700,求:∠2 =?
已知
已知∠3= ∠ 1+ ∠ 2, ∠3=800 ,∠2=500,求∠ 1 =?
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填空
(1)若∠aob+600 =平角,则∠aob=( )度;若周角-∠1=600 ,则∠1=( ) 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 )度。
2、练习二 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 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 ,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 ,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单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角的计算
解:∠
解:∠aob= ∠1+ ∠2
=450+ 900
=1350
解:∠2 =∠aob- ∠1
=630-300
=330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题。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总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学生明确学习和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愿意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情况?
学生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学生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学生3:我们学校有学生2125人。
教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学生:10、 3、2125是准确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可能得到准确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xx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学生身边现有的、熟悉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索“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教师:这是一个准确数,如果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学生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学生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学生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教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学生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因为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单。
学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因为五十万与准确数相比,比准确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准确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教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学生1:不行,与准确数相差五千多了。
学生2:我发现,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学生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教师:按照大家刚才讨论出的办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学生: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教师:同学们表现很出色,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教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学生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展开了大胆的、富有个性的讨论,自主探索出了“四舍五入”法,知识的建构水到渠成。而教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学生的进一步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教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生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学生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教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再交流)
学生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学生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验,迁移类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容易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