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范文网 >策划方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恰到好处的教案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完备的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磁化与退磁的概念。

2、了解磁性材料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磁化和退磁

说明:缝衣针、螺丝刀等钢铁物体,与磁铁接触后就会显示出磁性,我们把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称之为磁化

说明: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这种现象叫做退磁

说明: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其他物质强得多,这些物质叫做铁磁性物质,也叫强磁性物质

问:为什么铁磁性物质磁化后能有很强的磁性?(铁磁性物质的结构与其他物质有所不同,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旋转,这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称之为磁畴,磁化前,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不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各个磁畴的作用在宏观上互相抵消,物体对外不显磁性。磁化过程中,由于外磁场的影响,磁畴的磁化方向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得磁场大大加强。这个过程就是磁化的过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畴会被破坏.在受到剧烈震动时,磁畴的排列会被打乱,这些悄况下材料都会产生退磁现象。有些铁磁性材料,在外磁场撤去以后,各磁畴的方向仍能很好地保持一致,物体具有很强的剩磁.这样的材料叫做硬磁性材料。有的铁磁性材料,外磁场撤去以后,磁畴的磁化的方向又变得杂乱,物体没有明显的剩磁,这样的材料叫做软磁性材料。永磁体要有很强的剩磁,所以要用硬磁性材料制造.电磁铁要在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失去磁性,所以要用软磁性材料制造。)

二、磁性材料的发展

阅读

三、磁记录

阅读

四、地球磁场留下的记录

阅读

第五节、磁性材料

一、磁化和退磁

1、磁化:钢性材料与磁铁接触后显示出磁性的现象

2、退磁:原来有磁性的物体,经过高温、剧烈震动或者逐渐减弱的交变磁场的作用,就会失去磁性

3、铁磁性物质(强磁性物质):铁、钴、镍以及它们的合金.还有一些氧化物,磁化后的磁性比较强

4、磁化和退磁解释: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电子绕核旋转,这就相当于一个小磁体,称之为磁畴,磁化前,各个磁畴的磁化方向不同,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各个磁畴的作用在宏观上互相抵消,物体对外不显磁性。磁化过程中,由于外磁场的影响,磁畴的磁化方向有规律地排列起来,使得磁场大大加强。这个过程就是磁化的过程,高温下,磁性材料的磁畴会被破坏.在受到剧烈震动时,磁畴的排列会被打乱,这些悄况下材料都会产生退磁现象

5、硬磁性材料:磁化后撤去外磁场,物体具有很强的剩磁

软磁性材料:磁化后磁畴的磁化的方向又变得杂乱,物体没有明显的剩磁

二、磁性材料的发展

三、磁记录

四、地球磁场留下的记录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实验。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力,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实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想。

猜想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想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想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比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知识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4

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理解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能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3.深刻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意义,能熟练应用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指导三种力的认识是本章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必须准确,再利用力的合成和分解来解决问题。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特点,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本章复习课建议用1节课的课时,关键仍然在对基础问题的复习上,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和产生条件及对其大小、方向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现阶段受力分析也只分析物体受力个数比较少、简单的情况,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课前

准备本章知识学生的掌握情况可能有比较大的差异,要了解大多数学生处于什么状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学生提出来问题,注意一题多解的准备。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

预习过程梳理知识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回顾本单元内容,可以查阅教材和以前的学案,对本章内容的知识体系和重点难点有所了解。ppt演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单元体系构建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情况。就学案中有疑惑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课堂探究

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

补充质疑

教师点评主题1:对力的有、无及方向的判断

总结弹力、摩擦力的特点,如何判断弹力、摩擦力的有无及方向(1)分析甲、乙两位同学谁对谁错,为什么。

(2)说说对于发生微小形变的物体是否存在弹力以及静摩擦力,我们该采用什么方法判断。

(3)说说弹力和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口头表述

主题2:受力分析

总结受力分析的步骤,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择。(1)画出各图中物体的受力情况。

(2)结合第一问中所画的受力分析,思考一下画受力分析的步骤。

(3)说说受力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口头表述、板书

主题3:将已知力f分解成两个分力f1、f2的情况

让学生掌握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特点。依次分析下列问题:

(1)已知两个分力f1、f2的方向,求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2)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大小,求f2的大小和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

(3)已知一个分力f1的方向和分力f2的大小,求分力f1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能分成几组情况的分力?口头表述

讲练结合独立分析思考根据具体情况与部分同学(特别是各小组组长)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侧重受力分析和力的合成与分解。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全,小组同学都完成后可交流讨论。

拓展一、对弹力的理解

拓展二、对摩擦力的理解

拓展三、物体受力分析常用的方法

拓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ppt

拓展技能检测视学生基础和课堂时间、教学进度决定是否作要求教师未提出要求的情况下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自主完成ppt

记录要点教师可在学生完成后作点评学生在相应的位置作笔记。ppt

总结反思知识总结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有没有必要总结或部分点评一下。学生就本节所学做一个自我总结,之后可小组交流讨论。ppt

感悟收获注意有代表性的收集一些学生的体会,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根据自己的感受如实填写

根据自己的思考找出解决方案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实验: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九节的内容,它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深化和实际应用,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能巩固电学问题的分析思路,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内容

2、理解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原理,体验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过程。

3、用解析法和图象法求解电动势和内阻。

4、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阔思路,激发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实验研究中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2、学会利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

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分析:

①掌握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会利用该定律列式求解相关问题。

②掌握了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2.学习能力分析:

①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初步地、独立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和一般规律的能力。

②具有初步的概括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推力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引入、展示目标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引入新内容

教师: 上堂课我们学习了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那么此定律文字怎么述?公式怎么写?

学生: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干电池,要想测出其电动势和内电阻,你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得到的大致答案为:由前面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可知e=i(r+r),或e=u+ir,只需测出几组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可以采用以下的电路图:

这几种方法均可测量,今天我们这节课选择用 测量的这一种。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播

1.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

2.实验器材:

学生回答: 测路端电压; 测干路电流,即过电源的电流。需测量的是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零点几欧。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规格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看看我们用到的电路图里面 、 各需测的是什么?

提出问题:选用电路图时,还可将 接在外面,原则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在做实验时是否两个都可以,还是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学生回答:两种方式测量都会带来误差。

采用图1 示数准确 示数偏小

采用图2 示数准确 示数偏小

选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确定,现在要想测出电源的内阻,如果采用图2方式,最后得到的结果相当于电源内阻与电流表内阻的总和,而两者相差又不太多,这样一来误差就会比较大,所以应采用图1的电路图。明确各仪器的规格:

电流表0~0.6a量程,电压表0~3v量程。

滑动变阻器0~50Ω。

此外,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3.数据处理:

原则上,利用两组数据便可得到结果,但这样做误差会比较大,为此,我们可以多测几组求平均,也可以将数据描在图上,利用图线解决问题。

明确:

①图线的纵坐标是路端电压,它反映的是:当电流i增大时,路端电压u将随之减小,u与i成线性关系,u=e—ir。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是电源的性质,所以也叫电源的外特性曲线。

②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中,u与i成正比,前提是r保持一定,而这里的u-i图线中,e、r不变,外电阻r改变,正是r的变化,才有i和u的变化。

实验中至少得到5组数据,画在图上拟合出一条直线。要求: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讨论:将图线延长,与横纵轴的交点各代表什么情况?

归纳:将图线两侧延长,分别交轴与a、b点。

a点意味着开路情况,它的纵轴截距就是电源电动势e。

说明:

①a、b两点均是无法用实验实际测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图线向两侧合理外推得到的。

②由于r一般很小,得到的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较小。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将纵轴的坐标不从零开始,计算r时选取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得。

4.误差分析:

实验中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请同学们进一步讨论,得到的数值是偏大还是偏小?(提示:利用图线及合理的推理)

可以请几位同学发言,最后得到结论。

因为 电压表的分流作用

所以 i真=i测+iv

即 (i真—i测)↑,

反映在图线上:

当 u=0时,iv→0 i→i真

故 r真>r测 e真>e测

5.布置作业:

认真看书,写好实验报告。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步骤:

三、数据处理:

计算:

图像:

四、误差分析:

十、教学反思:本节课重在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学校:临清三中 学科:物理 编写人:孙风武 审稿人:盛淑贞

多用电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学习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掌握科学测量的主要步骤。

二、预习内容

一、实验目的

测定电源的________________。

二、实验原理

1、图2.6-1中,电源电动势e、内电阻r,与路端电压u、电流i的关系可写为

e=______________。(1)

2、图2.6-2中,电源电动势e、内电阻r、电流i、电阻r的关系可写为

e=______________。(2)

3、图2.6-3中电源e、内电阻r、路端电压u、电阻r的关系可写为

e=______________。(3)

e r r

e r r

图2.6-2 图2.6-3

实验原理1是本节课的重点。测出几组u,i数值,带入(1)式得到的方程两两组成方程组,可得到e,r值。这种方法误差较大。还可以多测出几组u,i值,然后在u-i坐标平面内描出各组u、i值所对应的点,然后通过这些点画一直线,如图2.6-4所示,直线与纵轴的的交点的纵坐标就是电池的电动势的大小,直线与横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电池的短路电流io=e/r,因此可求的内电阻r=e/io。

三、实验器材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关、

导线。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会科学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有公式法和图像法。

学习重难点:图像法计算e、r。

二、学习过程

实验步骤

1.连接电路。如图2.6-1所示。电流表取0.6a量程,电压表 o io i/a

取3v量程,移动触头位置使连入电路中的有效阻值_______。 图2.6-4

2.测几组(i,u)值。闭合电键,移动变阻器触头位置,使电流有明显示数,记下一组(i,u)值,断开电键。用同样方法,多次移动变阻器触头位置,记录多组(i,u)值,然后断开电键。

3.建立坐标系、描点。纵轴表示__________,横轴表示__________,取合适的标度,使所描坐标点分布绝大部分坐标纸,必要时纵坐标可以_________________。

4.据描出的坐标点作出u-i图像。应使图象尽量多的通过描出的点,不在图象上的点要尽量对称的分布于图线两侧,误差很大,应坚决舍弃。

5.测算电动势和内电阻。准确读出u-i图线与纵轴和横轴的交点坐标,并带入u=e-ir中,算出e=?r=?

?典型例题】

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所用的电路如图2.6-5所示,一位同学测得六组数据如下表中所示。

组别 i(a) u(v)

1 0.12 1.37

2 0.20 1.32

3 0.31 1.24

4 0.32 1.18

5 0.50 1.10

6 0.57 1.05

(1)试根据这些数据在图2.6-6中作出u-i图线。

(2)根据图线得出电池的电动势e=____v,电池的内电阻r= ________ 。

(3)若不作出图线,只选用其中两组u和i数据, 可利用公式e=u1+i1r,e=u2+i2r算出e和r,这样做可能得出误差很大的结果,选用第______组和第 ______组的数据,求得e和r误差最大。

(三)反思总结

误差分析是难点

(四)当堂检测

1.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池、开关和导线配合下列哪些仪器.可以达到测定目的( )

a.一只电流表和一只滑动变阻器

b.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压表

c.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阻箱

d.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

2.下面给出多种用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数据处理方法,其中既减小偶然误差,又直观、简便的方法是 ( )

a.测出两组i,u的数据,代入方程组e=u1+i1r和e=u2+i2r中,即可求出e和r

b.多测几组i,u的数据,求出几组e,r,最后分别求出其平均值

c.测出多组i,u的数据,画出u—i图像,再根据图像求e,r

d.多测出几组i,u数据,分别求出i和u的平均值,用电压表测出开路时的路端电压即为电压势e,再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求出内电阻r

3.现有器材:量程为10.0ma、内阻约30 -40 的电流表一个,定值电阻r1=150 ,定值电阻r2=100 ,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要求利用这些器材测量一干电池(电动势约1.5v)的`电动势。

(1)按要求在实物图上连线。

(2)用已知量和直接测得量表示的待测电动势的表达式为e= ,式中各直接测得量的意义是: .

课后练习与提高

1.用电压表、电流表测定a、b两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a、eb和内电阻ra、rb时,画出的图线如图所示,则( )

a、.ea>eb,ra>rb b、ea>eb,ra

c、earb d、ea

2.在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为标准电阻,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时,如果偶然误差可以忽略不计,则电动势的测量值______真实值,内电阻的测量值______真实值,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是______.

3.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① 干电池e(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1.0 )

② 电压表v(0~15v)

③ 电流表a(0~0.6a、内阻0.1 )

④ 电流表g(满偏电流3ma、内阻rg=10 )

⑤ 滑动变阻器r1(0~10 、10a)

⑥ 滑动变阻器r2(0~100 、1a)

⑦ 定值电阻r3=990

⑧ 开关、导线若干

⑴ 为了方便且能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其中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_(填写字母代号);

⑵ 请在线框内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并在图中标上所选用器材的符号。

(3) 上图为某一同学根据他设计的实验,绘出的i1—i2图线(i1为电流表g的示数,i2为电流表a的示数),由图线可求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e =_____v,内电阻r =_____ 。

4.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阻约为2)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变阻器和电压表各有两个供选:a 电压表量程为15v,b 电压表量程为3v,a变阻器为(20,3a),b变阻器为(500,0.2a)。

电压表应该选_______(填a或b),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阻器应该选_______(填a或b),这是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求测量由2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的电动势e和内阻r(约几欧),提供下列器材:电压表v(量程3v,内阻1kΩ)、电压表v2(量程15v,内阻2kΩ)、电阻箱(0~9999Ω)、开关、导线若干。

某同学用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连接成如图所示的电路,实验步骤如下:

(l)合上开关s,将电阻箱r阻值调到r1=10Ω,读得电压表的读数为u1

(2)将电阻箱r阻值调到r2=20Ω,读得电压表的读数为u2,由方程组u1=ε-u1r/r1、u2=ε-r2 解出ε、r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上述实验在选择器材和实验步骤中,应做哪些改进?

6.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

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0.5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Ω,滑动变阻器r′,开关s,导线若干。

① 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无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②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 ,r= 。(用i1,i2,u1,u2及r表示)

答案:当堂检测

1、cd 2、c

3、(1)连图:左图只用r1接入电路;右图用r1和r2串联接入电路。

(2) r2 i1是外电阻为r1时的电流,i2是外电阻为r1和r2串联时的电流

课后练习与提高

1、a

2、等于,大于电流表具有内电阻

3、⑴r1; ⑵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⑶1.47(1.46~1.48均可);0.83 (0.81~0.85均可)

4、b,a电压表的量程过大,误差较大;a,b变阻器额定电流过小且调节不便。

5、应选用量程为3v的电压表.

改变电阻箱阻值r,读取若干个u的值,由i=u/r计算出电流的值,然后作出u-i图线,得到ε、r。

6、①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8篇

物理期末工作总结优秀7篇

物理培训的心得体会优秀6篇

八年级物理力的教案优质6篇

物理沉与浮教案通用6篇

物理沉与浮教案8篇

初中物理沉与浮教案7篇

九物理实验计划工作计划优秀7篇

初中物理沉与浮教案推荐8篇

高二物理组教学工作计划优秀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4978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