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教学质量,写好一份教案可以使我们更加灵活和应变地应对不同的教学情境,以下是多客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春教案参考8篇,供大家参考。
春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查字典掌握生字、生词。
⑵掌握作家作品的简单情况。
⑶掌握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记事写人的结构特点。
(4)反复诵读课文,品鉴文章平实质朴的文风,写实细腻的笔触。
2、过程与方法先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深入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体会其中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2、难点:体会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唤起亲情体验。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它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的父母疼爱你的哪一个细节哪一个瞬间是深深地感动了你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很好,同学们分享的这一些细节都很感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背影》,当中也有一些细节让我们很感动的,它是朱自清抓住特定环境下的亲情瞬间写下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二、作家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和《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三、朗读,整体感知
1、生字词注音,扫除朗读障碍(小黑板展示)
交卸(xiè)奔丧(sāng)迂腐(yū)蹒跚(pánshān)颓唐(tuí)琐屑(xiè)晶莹(yíng)踌躇(chóuchú)
2、带问题朗读:简单说说本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几个同学分段朗读,要求读出感情。)
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两方面的。一是父亲对儿于的一片深情。二是儿予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衬的。
四、问题探究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2、(1)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
(2)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3、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4、“背影”在结构上及表现中心上的作用。
开篇电梯,结尾照应,四次写“背影”,组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感情逐层推进。开头总写对父亲的思念,中间由不理解父亲到被父爱深深感动,在情感推进到高潮时细致描写背影,结尾的背影描写是对父亲背影的升华,也是对中心的深化。
5、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
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
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⑵“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为什么这样说?(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⑶“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⑸“进去吧,里头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6、作者在文中三次写了流泪,每次写法各有不同,试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⑴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籁籁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大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这几旬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⑵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⑶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五、课后写作训练
整理自己脑海中的亲情瞬间及其产生的特定环境,自拟题目,写一篇表现亲情的记叙文或散文。
春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理解合作的含义,萌发与他人合作的愿望。
2、学习与人交流,体验合作的快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懂得合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知道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需要合作。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果子的图片、课件
三、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导入活动
(1)、提示语:今天森林里真热闹,要举行"谁的本领大"比赛,我们一块儿去看看好吗?
(2)、幼儿观看课件,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体验合作真快乐。
(1)、故事里讲了什么事情?
(2)、两只小动物通过合作获得了成功,它们心理会怎么样?
(3)、幼儿充分表达后,教师小结:小猴、梅花鹿虽然都很能干,但是它们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后来它们你帮我,我帮你,一起合作本领就大了。合作真快乐!
3、幼儿游戏:摘果子,体验、理解合作的含义。
(1)、提示语:森林里的果子成熟了,请小朋友在规定的时间内帮老师把不同形状的果子都摘下来好吗?
(2)、幼儿跟组游戏,看哪一组完成任务最快。
(3)、师幼讨论,感知小组成员团结合作,任务完成得比较快。
活动建议与提示:
1。导入环节的故事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自编。
2。组织一些合作完成的游戏,如两人三足,迎面接力、跳集体舞等,通过活动共逐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3。在幼儿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幼儿相互合作,加强个别幼儿的引导教育。
4。请家长多带孩子参与一些需要合作的游戏,帮助孩子进一步体验合作的重要及快乐。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利用了直接进入主题的方式,幼儿对内容感兴趣,能够完全跟着老师的思维,积极回答问题,其中大部分孩子思维活跃,为小动物找出了很多摘果子的方法。最后的模仿小动物时,孩子们更是兴趣浓厚,把浅显易懂的故事内容用运作表示出来,更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加深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本次活动做到了有效性,师幼互动非常好。如果再让我上这次活动,我会更放手地让孩子们去理解看图,读故事,给孩子更大的空间。
春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x教时
一、导语:
二、 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六、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 、 、 、 、 、 ” 的人。
1、(1、分小组比赛;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遭到相应得文句,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得越多越好。)
2、 一句话人物短评:“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合作写一篇。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时常遭受欺凌的老年书生的 形象。
(3)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又穷又懒,又很爱面子。通过这件破脏的长衫,就把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性格的迂腐可笑。别人责问、奚落他时,也常用四书、五经中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连对孩子也说“多乎哉?不多也。”这类话。他把偷书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像孔乙己在酒店受顾客取笑戏弄时神态、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他读书、应考、追求功名的思想;写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茵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善良的品性。
最后,写孔乙己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令人惨不忍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灵魂,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然而,他仍麻木不仁,至死也未醒悟。这是他最可悲的性格。
4、重点指导: 列表:孔乙己前面几次和打断腿后比较: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
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3、问: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八、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问一:)《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问二: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九、重点词语分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 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春教案篇4
设计思路: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民间歌舞"采茶扑蝶",起源于龙岩市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迄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作品情节生动有趣,角色形象诙谐,是福建民间艺术中的奇葩。我们结合《纲要》,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在欣赏民间歌舞《采茶灯》的基础上,以音乐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充分体验、感受民间音乐的艺术美。
活动目标:
1、感受民间音乐旋律和情绪,尝试用动作有节奏地表现"采茶"与"扑蝶"的不同内容。
2、倾听音乐会在乐句的鼓点响起时"停"和"扑"。
3、学习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相互嬉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课前欣赏龙岩民间歌舞《采茶灯》、初步了解歌舞表现的内容。
2、物质准备:幼儿每人一把小蒲扇、小蝴蝶若干只;图谱一张。
活动过程:
一、律动入室:幼儿随《采茶扑蝶》音乐,手持小扇子走小碎步入室。
二、完整欣赏《采茶扑蝶》音乐,了解ab两段音乐表现的内容。
1、幼儿完整欣赏。
师:茶园里响起了《采茶扑蝶》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听听,这可以分几段?每段在说什么?
2、欣赏后提问:可以分几段?第一段在说什么?第二段呢?茶女是怎么采茶的呢?
三、分段欣赏与游戏表现
(一)欣赏第一段"采茶"部分音乐
1、提问:茶女怎么采茶的?她们是用什么装茶叶的?(引导幼儿学习采茶的基本动作以及高低左右的动作方位变化)
2、幼儿尝试使用扇子随音乐采茶。
(二)欣赏第二段"扑蝶"部分音乐
1、教师拿蝴蝶示范逗幼儿游戏一遍。
提问:第二段谁来了?蝴蝶是怎么和茶女做游戏的呢?
2、利用图谱,引导幼儿感受乐句的最后重音。
(1)出示图谱,师随音乐指图谱,引导幼儿感觉乐句的最后重音。
提问:蝴蝶是什么时候停呢?
(2)幼儿扮演蝴蝶随音乐做蝴蝶飞、停动作。
(3)幼儿扮演茶女随音乐用扇子有节奏地扑蝴蝶
3、两人结伴玩游戏:扑蝶
(1)教师引导幼儿商量游戏玩法。
游戏玩法:蝴蝶随着音乐飞来飞去,当锣声响起的时候蝴蝶就停在自己身上,这时扇子就轻轻地去扑蝴蝶。
(2)幼儿两两相对,一人当蝴蝶,一人扑蝶,进行游戏。
游戏后:游戏时是否听音乐进行游戏,是否遵守游戏规则。
3、交换角色再游戏一遍。
四、幼儿听音乐完整游戏"采茶扑蝶"
1、游戏第一遍:男孩采茶,女孩当蝴蝶
2、游戏第二遍:女孩采茶,男孩当蝴蝶
3、游戏第三遍:请客人老师当蝴蝶,全体幼儿采茶
:刚才这个游戏玩了什么感觉?回去可以和谁一起玩?我相信你们一定玩得很开心。
五、律动出室:幼儿手拿小扇子,随"采茶扑蝶"音乐小碎步律动出室。
春教案篇5
[理念点击]
这篇文章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记叙散文。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经历纯真、体验独特,正是这种童趣体现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撩拨读者的兴趣,勾引读者回味。
本文篇幅较长,而内容就像一个又一个的镜头,层层相扣,趣味环生,教者用长文短教,投“生”所“好”。特别是“偷豆”部分,写的是儿童纯真的恶作剧,贴近学生生活,值得玩味。对此,教者采用“读”占鳌头、与“说”俱进的理念设计本案。
[教学实录]
(学生快速读了《社戏》。)
师:从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老师看出你们从《社戏》中,品尝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和美好。现在,大家打开话匣子,把文中最能打动你或者说最能勾起你回忆的故事,说一说。
生:迅哥儿钓虾,让我想起了和伙伴们头顶烈日,脚踏炎土,一蹲半天地钓鱼,妈说我身上的油都晒出来,我却乐此不疲。
师:咦,鲁迅先生都成了你的好朋友了,迅哥儿,多亲热的称呼啊!
生:老师,您钓过虾吗?钓虾确实很有味,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那龙虾、米虾也真笨,你不用钩,不上什么饵料,它就上你的当,这些“水帘将军”上了岸,就无用武之地喽。
师:你这一说,都让老师回味无穷啊!
生1:鲁迅先生小时候看戏,就像我们去隔壁村看电影一样,隔壁村张叔的儿子考上了大学,为了庆祝,他放起了电影,我们相好的,拿着草把子(当板凳坐的),买一包像粽子包装模样的瓜子,摸着夜路提前一个多小时赶到,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生2:对,那一次,我也在场,我记得放了一部鬼片,叫《画皮》,回来的时候,我心都快蹦出来了,害怕极了,但我没跟他们说,怕他们笑我“胆小鬼”。
师:鲁迅的童年生活是真实而美好的,你们也一样。
生1:我觉得,迅哥儿他们一伙偷罗汉豆的故事最有趣。
生2:迅哥儿、双喜、阿发,真是小男子汉,敢做敢当,偷了就偷了。
师:莹莹同学,“偷罗汉豆”的故事,你觉得有趣吗?
生(莹莹):有趣。
师:大家想细读这个故事吗?
生:想,太想了。
师:一个好的故事,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那同学们就拿起书,再读课文的22至40自然段,读后,谈谈体会。
(学生有的大声读,有的默默地读,有同桌一起读的,有下位找伙伴读的。10分钟)
师:大家读得趣味盎然,一定有不少话想说吧!
生1:一句“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体现了阿发是一位纯洁无私的好朋友。
生2:“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我觉得更体现了他们好玩,阿发只是“摸了一回”,怎能辨别出“我们的大得多呢。”
生3:对,他是“往来”的“摸”的,并没有把两家的同时拿在手里掂量。
生4:这不是“偷”,哪有自己偷自家的蚕豆的,这分明是天真质朴的情趣。
师:大家真会读书,能够扣词扣句,读出情感来。
生1:这样的恶作剧,我也经历过,在朦胧的月夜,我和隔壁的李虚在乡村道路上挖一个小洞,铺上茅草,专等落入陷井中的人,但这是不会伤人的,落入陷井的“猎物”,只会说句抱怨的话就离开的,而我们却在一旁乐笑。
生2:双喜他们知道偷了罗汉豆是不会有人怪的,因为前文说过“我”是“远客”,他们的父母减少了他们的工作来陪伴“我”,再说,在他们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读书,真好!这也不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吗?孩子们受了长辈们的影响,也能诚恳地待客了。
师:双喜和伙伴们偷吃罗汉豆后,是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呢?
生1:“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
生2:他们还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被八公公发现,他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师:我觉得双喜他们不会“当面叫他‘八癞子’”,因为八公公把船都借给他们了,还会在乎这点盐、柴吗?所以他们只是说说而已,我也看到了八公公热情好客的劲儿。
生1:老师,您不知道,我们乡里乡亲就是好客。我们哪儿有刮豆皮的习惯,夜晚,灯火通明,我们会潜到人家菜园子里,偷大蒜,腌制咸菜,然而伏到刮豆皮家帘子底下,扯下热腾腾的豆皮卷着腌蒜,躲到隐蔽处大吃一顿,要是被人家发现后,人家还会问你:“还要么,胆小鬼?”真有味。
生2:是的,我们村的人也是憨厚质朴的,像文中的六一公公,孩子们“偷”了他的罗汉豆,他“竟非常感激”。
生3:我觉得双喜他们那儿的人,都像“六一公公”那样,待人热情、诚恳,都是憨厚质朴的,双喜、阿发是这样,双喜、阿发的爸妈也是这样。
师:你们真会读书,读出文中人情味了。童年是一首颂歌,甜蜜、温馨,质朴、和睦,让鲁迅先生思念和遐想,就像文末说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自由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的情感来。(生读,有的读得低沉,让人怅然若失;有的读得铿锵有力,让人振奋追求。)
这节课就在意味无穷,余音缭绕的读书声中结束了……
春教案篇6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4、55页,数学教案-七的乘法口决。
【目标预设】
1、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编制7的乘法口诀,初步记住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有关表内乘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过程预设】
一、引入
1、找规律,再填空。
7
14
21
学生填空后口答:
⑴你是怎样想的?
⑵1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怎么得到的?几个7相加得28?……
2、揭示课题
二、展开
1、试编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试编7的乘法口诀,并写下来。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2、汇报
视频展示学生各小组编的乘法口诀,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七的乘法口决》。
辨析:所编的口诀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如何改正?
追问:编口诀时你是怎样想的?
3、排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口诀卡片,并按序排列,学生观察、讨论“7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4、交流
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你有什么好办法把它记住?
5、记忆
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7的乘法口诀”。
三、应用
1、游戏
⑴“对号入座”——学生在口诀后面摆相应的乘法算式卡片。
⑵“转转盘”——计算转盘“转出”的算式得数。
2、欣赏:
⑴七言诗起源于汉代。出示一首七言诗,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口诀算字数。
⑵七巧板是风靡世界的拼图。出示由5副七巧板拼成的“刻舟求剑”故事图,算一算:这5副七巧板一共有多少块?
3、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学生思考后,互相提问,教师参与交流。如:
⑴3只七星瓢虫的背上共有多少个黑点?
春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的解释。
2.学习在翻译文言句子时适当补充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语录,学习一些学习方法和为人的道理。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内容简介
?论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和编纂,尤其侧重于以“言”来体现思想,按内容分为20篇,每篇含有数则(章),每篇和每则的内容相对独立。
课文所选八则,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前四则侧重于“为学”,后四则侧重于“修身”,两者又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
自主学习
1.《论语》是记录( )的书,共( )篇,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 》、《 》合称“四书”。
2.孔子,名( ),字( )。( )国陬邑人,( )末期( )家、( )家。
3.注音 说 愠 罔 殆 诲 知 好 省
内容点拨
(1)有学者认为,孔子虽被尊为教育家,但他最初聚集众人于门下并不是为了教书,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者交流思想。课文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2)“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看起来是三件独立的事,孔子却将其相提并论,依次谈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3)“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从这连续三个反问中想象,孔子讲这番话时的神态如何?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有的解释为“知道,懂”,有的解释为“智慧”,你更倾向于哪种理解?结合语境说明理由。
(5)课文中含有的孔子的为学思想有哪些?对你而言,最有现实意义的是什么?结合相关的学习经历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6)曾子选择了“为人谋”“与朋友交”“传”三方面作为每日多次自省的内容,对你而言,其中哪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7)曾子不善言辞,但终有所成,著有《大学》,后人认为他是孔子思想的正统传承者。从他“一日三省”的做法中,你悟出的成才之道是什么?
(8)见到不贤之人和不贤之举,我们通常会产生惊愕、厌恶和愤怒之感,而孔子认为此时应该如何去做?
(9)律己修身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即使遇到不知己者、不贤者和不善者也要不担忧、内自省和自改之。你能这样做吗?如果能,做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如果不能,困难是什么?
拓展延伸
了解出自《论语》中的其他成语,并积累掌握,学会运用。
*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政》)
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八佾》)
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八佾》)
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
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一定的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年少的人是可怕的,怎能断定他的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
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成人之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察言观色:“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颜渊》)
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
*怨天尤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
不怨恨天,不责备人,学习一些平常的知识,却透彻了解很高的道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面临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杀鸡焉用宰牛刀:“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阳货》)
孔子微微笑着,说道:“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道听途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阳货》)
听到道路传言就四处传播,这是应该革除的作风。
*患得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阳货》)
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生怕得不着。已经得着了,又怕失去。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整天吃饱了饭,什么事也不做,不行的呀!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论语〉八则》。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论语〉八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
春教案篇8
一、主题的生成:
今年的快乐亲子秋游,我们去了常州的恐龙园,回来之后的一段时间,孩子们特别喜欢恐龙,总是围在一起谈论秋游、电视和图书中有关恐龙的故事。“我看到了恐龙的骨架,高高的。”“现在已经没有恐龙了。”“恐龙是火山爆发消灭的。”……稚拙的话语从小班孩子的口中传出,让我们意识到恐龙主题活动并不是大班孩子的专利,《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孩子们讨论的恐龙话题成为探索的焦点,我们由此产生了在小班开展恐龙主题活动的计划,并预设了活动框架,为幼儿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二、主题活动的实施:
活动一,谈话活动:开心恐龙园
活动目标:
1、大胆交流自己在恐龙园看到了什么?玩了什么?分享快乐的感受。
2、有注意倾听同伴讲话的习惯。
活动准备:
有恐龙园游玩的经验、恐龙模型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恐龙模型,询问幼儿:“你们喜欢恐龙吗?为什么?”
2、交流恐龙园游玩经历:“你去恐龙园看到了什么?玩了什么?愿意来讲给小朋友听吗?”
3、讨论:怎样让恐龙走进我们活动中?(建议幼儿带一些恐龙书籍及玩具来园。)
附亲子活动单:
亲爱的家长:你们好!
上周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去参观了常州恐龙园,回来之后孩子们对此兴趣不减,我们抓住时机,在本周开展“我爱恐龙”的主题活动,请您配合我们做好以下工作:
1、协助孩子收集有关恐龙的玩具和图书等资料来园,布置我们的展示区,同时把你们知道的恐龙知识介绍给孩子;
2、在星期四之前给孩子准备一两个空ji蛋壳,我们准备进行恐龙蛋壳贴画;
3、将恐龙园拍的照片挑选一些来园,并和孩子谈谈有关的收获,让孩子和同伴一起分享快乐。
小3班
活动二,资料的收集
资料的收集是主题活动成功开展的关键,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资料收集工作由教师和家长协助共同完成。
在发放亲子活动单以后,孩子们陆陆续续带了很多有关恐龙的资料,如杨臻、朱博基、沈家睿的家长从电脑上下载了很多恐龙图片以及文字资料;刘一典、梅佳蓉、乔雨璐带来恐龙园拍的照片;刘孝晨、章雯熠、秦若舟等小朋友带来许多恐龙的玩具模型;我们也从多种途径了解了有关恐龙的一些知识。
在我们的活动室前面,我们开辟了“我爱恐龙”的展示台主题墙,将孩子们收集的资料集中展示,这里成了孩子们争先恐后聚集的地方。
活动三,谈话:我喜欢的恐龙
活动提示: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恐龙知识,看到或听到的恐龙故事,提出争议共同讨论。
活动四,恐龙数卡
活动提示:巩固认识数数1、2、3,将小恐龙与数字对应。
活动五,恐龙信息平台
活动提示:介绍展示区收集来的恐龙资料,多媒体展示恐龙信息。
活动六,恐龙拼图
活动提示:事先收集恐龙大图片,塑封,剪成3-4小块,鼓励幼儿根据特征拼成完整的恐龙。
活动七,听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
活动提示:教师讲述故事,主要让幼儿了解恐龙庞大的体型特征。也可以邀请大班孩子来讲有关恐龙的故事。
活动八,恐龙蛋壳贴画
活动目标
1、学习将蛋壳分解成小块,并在老师帮助下用双面胶粘贴。
2、体会量的变化,形状的变化,感受恐龙坚硬的皮肤。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块事先涂好颜色的恐龙底板,空蛋壳两个;
2、双面胶、剪刀、抹布、小箩筐。
活动过程:(重点和难点)
1、触摸蛋壳感受恐龙坚硬的皮肤;
2、分解蛋壳:将整块的蛋壳,用手掰成小块,放在小箩筐中,提醒幼儿观察蛋壳小块是不是变多了?形状变了吗?
3、粘贴蛋壳:教师帮助孩子在蛋壳背面粘好双面胶,指导幼儿学习撕开双面胶,并把蛋壳贴在恐龙的身上。
4、将作品集中布置成侏罗纪公园。
活动反思:
亲子快乐出游我们去了恐龙园,孩子们对此很感兴趣,我们发现孩子对恐龙的认识仅限于外部特征的观察,孩子对恐龙直接接触的感受不多。因此我们选择用蛋壳来加深孩子对恐龙皮肤的感受,在触摸想象中激发起幼儿制作的欲望。分解过程让他们体会了“量”的变化、“形状”的变化。粘贴动作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小肌肉。瞧一瞧,他们专注的样子,让我们感到了丝丝的.欣慰和幸福。
活动九,涂色:大恐龙
活动提示:建议在小组活动或区域活动中进行,事先准备一些画好的恐龙底板,让幼儿练习涂色。
活动十,自编恐龙故事
活动提示:事先了解会讲恐龙故事的幼儿,请他们示范,鼓励其他幼儿自编简短的小故事。
三、主题活动后的反思
主题的来源是幼儿最近关注的事物,从资料的收集和教师有意识的环境创设中,幼儿增强了对恐龙的兴趣和求知欲,在主题活动进行过程中,教师的倾听传递着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和尊重。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恐龙的经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因此幼儿会更关心周围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喜欢刨根问底。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促进了幼儿主动性的发挥,让刚进幼儿园的小班幼儿了解了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这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捕捉教育契机、随机教育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能从生活中准确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促进幼儿探索活动的深化。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恐龙资料,共同探索,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在解读幼儿的探索行为后,能够适时适度指导。
在这个主题活动中,我班简直成了恐龙的世界,任孩子们驰骋、探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