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范文网 >报告范文

2023劳动力调查报告6篇

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以支持决策和行动,调查报告通常具有特定的结构,以确保信息的有序传达和组织,多客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3劳动力调查报告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劳动力调查报告6篇

2023劳动力调查报告篇1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加速了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在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情况下,中国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尚处在改革探索之中,国家尚未对农村老年人实现了普遍的社会福利,再加上相关社会制度支持度的不足,使得农村老年人生活不太乐观,这一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的解决与否,不仅仅关系到这一群体是否老有所养,还关系到建设新农村的成败。

老年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针对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发展速度日益增快,虽然社会福利制度和养老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农村还是有些许老年人生活较艰苦,甚至孤单度日,这值得大家关注。

二、选取的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人口大都从农村迁往城市,种田在也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所以大部分青、中年人都外出打工,每次回家,都感觉到人烟稀迹,看到的大都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没有太多的嘈杂,一般是一片沉寂,除非是农忙时节,否则很少听到吵闹声,希望通过寒假这几天的实践,去观察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从而引发思考,去更加现实地接触乡村生活,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三、农村老年人生活现状分析。

(一)生活方式:

1、衣:经过观察,大都穿着朴素。

2、食:三餐较简单,菜色较少。

3、住:一般都住在大约几十平方的就房子,房屋摆设简单,家具简陋。

4、行:一般都呆在村子里,偶尔去赶集买生活用品,没有像城市社区那样的健身场所。

(二)健康状况:

1、老年人一般都带有各种小病。

2、农村医疗条件较差,一个村有时一个卫生所都没有,一个乡才有一个大型的医院。

3、有的老年人还种着几亩田,经常下地劳作。

(三)精神生活:

1、农村青、中年人大都在外打工,子女陪伴在身边的时间较少。

2、农村很少举行大型的活动,除非是开会或者是全村放电影,否则很难聚到一块,娱乐方式较少。

3、一些老年人以打麻将、牌等方式消遣时间,很少讨论国家大事,看书籍等,在家忙着做一些琐碎事情。

(四)家庭关系:

大多数家庭关系都是较和睦的。

2023劳动力调查报告篇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 %和44.88 %。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 31.70%。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

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

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 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主要有麻鸭养殖、水产(鱼、虾)养殖、蜜蜂放养、香菇异地培育、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去年全县有4万余人外出养鸭,群鸭饲养量1500万羽,总产值超过20亿元,是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倍,有200多名农民在上海从事草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场,年产值达8000万元。

3、劳动力转移专业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为主,大部分人是通过“亲带亲、友帮友、邻帮邻”走出去,具有显著专业化特点。据了解,全县有300多人到全国14个省市从事香菇异地栽培。500多名蜂农常年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个省市放养蜜蜂,放养群蜂1.5万群。依托本县工业,全县有5000多名农民到全国各地推销缝纫机、灯管、工刃具等工业品。1000多名农民在温州、杭州等地长期从事个体运输及餐饮业。另外,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如大源镇深坑村107户,407人口,90%劳动力外出创业,其中70%劳动力常年在外专业从事经销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拥有资产上千万元,有的上百万元,全年村民年收入达700多万元;溶江乡有数百人在外专业从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黄龙等村上百村民十几年长期在金华、义乌等专业从事蒸茏生产;地处最偏僻的木栗乡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经商开设超市。

4、劳动力转移模式多样化。全县劳动力转移主要形式有:离土离乡的劳动力转移,少部分农民脱贫致富,自发地下山进城、留城置业发展(农民转变市民);离土不离乡外出异地开发、务工经商劳动力转移,是我县农民转移的主要形式;不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有的在本县进城入厂务工,有的进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务工,有的兼季节性、临时性转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从事非农职业。

5、劳动力转移主体单一化。我县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体,年龄40岁以下、文化素质比较高劳动力转移比较容易,文化素质低,弱势群体转移比较困难。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

1、行政推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的拉动力。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牛鼻子”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计划2004年—2010年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其中以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转移就业培训3万人。据统计,2004年全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237.7万元,培训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7056人。技能培训是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

2、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磁化效应更加明显。农业比较利益低,耕地面积的刚性递减,城乡发展呈二元格局,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对农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如我县新碧工业园区引进外来企业100多家,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如我县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规模300亩,拟安置高山远山移民3000名,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小区的土石方工程、挡土墙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础工程,已预备落实资格农户450户,将转移农村人口近2000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

一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不高。据了解,我县在组织民工有序流动人数仅占劳务输出总数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亲戚朋友带出去,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劳务输出稳定性不强。

二是劳动就业难度加大。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城市劳动力就业及再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上劳务市场放开后,外地廉价劳动力进入本县各类用工单位,就地转移难度加大。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三是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发达地区和城市对民工的歧视与排斥,及部分企业老板法律意识淡薄,使许多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农民外出的信心。

四是相关政策不完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进了城的农民生活在城镇边缘,无法像城镇那样享受医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县内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员农忙时又不得不回家务农,增加了务工成本。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措施

1、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轮子”,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和工业进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化转移。一是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碧工业园区和五东、壶镇二大城市功能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增加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加快仙都新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增强城镇劳动力转移容纳和承载能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同时切实抓好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下山向城镇集聚。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仙都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优势,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带动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四是打破体制瓶颈,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屏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工程”,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对现有培训资源整合利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劳动力“培训教育券”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管理,促进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快速发展。二是创新培训方式。

2023劳动力调查报告篇3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总方向,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小康成为当前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同时也指出了要致富农民就要减少农民,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永川市市委、市政府也在年初的“两会”上提出:在未来7年内,让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把永川建设成为渝西地区的大城市。为了贯彻落实重庆市农业局召开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试点县(市)工作会议”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管理培训班”的有关精神,切实有效地搞好永川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早日实现把永川建设成为大城市。永川市农业局科教信息中心组织人员对永川农村劳动力整体状况、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及转移方向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劳动力整体状况

全市总人口106万,农村劳动力43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8亩,是重庆辖区的劳务输出大县(市)之一,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4.9万人,每年带回的经济收入总额在4亿元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来7年内建设成为大城市,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这其中,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吸纳这部分人就业。

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30—40岁占27%,40岁以上占5%。农村劳动力特别中40岁以下的人将是转向城镇的主要人口,他们的转移情况、务工收入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永川范围内转移4万人,在重庆市区转移2万人,重庆市外转移12万人,境外转移累计人数1498人(次)。重庆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福建、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境外转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迁、日本北海道等十几个国家从事渔业捕捞。外出人员中,86%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各占7%。永川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城区、集镇从事运输、建筑、餐饮、服务业,重庆市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经商业。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已经呈现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规格的综合服务大厅和交易大厅,成功与重庆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二是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据调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劳动技能培训基地26个,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储备基地3个,劳务输出基地5个。同时,对各类外出民工分别进行登记造册,促进民工有序流动。仅去年,就帮助民工追收工资96万元,清退保证金1.8万元,督促用工单位替民工参加社会保险850人,处理民工工资争议案件156件。三是职工技能鉴定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我市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制度和预备制度的同时,规范和发展社会力量培训机构18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了解到:三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症结”:一是自发外出,无序流动。有关资料显示,除境外劳务输出通过劳动部门外,我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亲朋好友或自发外出。由于不规范的劳务输出,这部分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发生劳动争议等侵权行为。二是文化层次低。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48%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学文化或文盲人员高达20%,大专文化以上仅占2%。文化偏低,使他们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往往在低层次的产业中竞争,工资收入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劳动福利待遇得不到较好保障,处于劣势求生状况。据市农调队和劳动部门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民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500—700元,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民工高达86%。这些低水平务工结构,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三是开发难度达。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外出务工,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年性转移人数尚需巩固:进一步增加外出人数,又因为有的地方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四、方向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期看是实现农民增收,远看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有关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必须“六架马车”拉动。一是以经济增长拉动劳动力转移。坚定不移地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保持区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创造和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以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的主要途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饮食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商贸优势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驱动劳动力转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城市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其它适宜农民进城就业的项目,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四是以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我市应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培训学校或者中心为基础,建立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凡申请办理《职业资格证》,必须培训合格后有职业培训中心向技能鉴定部门申请鉴定。努力提高农民工劳动者队伍素质,增强其就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其劣势地位。五是以就业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全国100个流动就业重点监控点的特有优势,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职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职业培训、劳动力储蓄、劳务输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四大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行为,督促指导各类用人单位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六是以小城镇建设拉动劳动力转移。

2023劳动力调查报告篇4

根据省、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求,为全面摸清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年龄和文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现将调查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湘中,是典型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辖区面积17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4万亩,林地120万亩;人口90万,其中农业人口790,农村劳动力52.2万人,且每年新增1万余名农村劳动力。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xx县农村劳动力为52.2万人。其性别构成为男30.8万人,女21.4万人,分别占劳动力的59%,41%;文化结构为初中以下5.7万人,初中29.8万人,高中以上16.7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11%,57%,32%;年龄结构为18岁—25岁15.7万人,25—35岁13.1万人,35—45岁13.1万人,45—55岁12.5万人,分别占总劳动力数的30%,25%,21%,24%。全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为15.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8.9%,劳均年收入2900多元。

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为27.9万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为11.3万人,短期外出务工(6个月以内)为3.2万人;在外出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13.2万人,占47.2%,人均年收入120xx-40000元。

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地点分布为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山、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昆明、西安、拉萨;中越、中缅、中苏边境城市和劳动力资源少或劳动力素质极低沙特阿伯、阿联酉、埃塞俄比亚等国。

根据统计分析,我县外出农民工有以下特点:

(一)外出农民工素质较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出农民工文化水平较低,高中以上的万16.7人,占32%;初中文化的29.8万人,占57%;小学以下的5.7万人,占11%。二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少,只有2.9万人,仅占外出农民工的10.4%。

(二)从业单一。在建筑业和加工业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8.4%。

(三)外出务工长期的多,短期的少。全县长期外出务工20.5万人,占74.8%;短期外出务工7.4万人,占25.2%。

(四)从业地点相对集中。我县外出农民工相对集中在广东省,共有17.1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61.2%,其余的10.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38.8%,散布在本省、浙江、福建及其他省区。

三、存在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我县外出务工的27.9万人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0.4%。

(二)外出农民工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在建筑业、加工业等职业中从事体力劳动是我县外出农民工的主要职业,共有19.8万人,占总外出农民工的71.1%,人均月收入900——1000元。

(三)对农民工有序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滞后。一是对农民工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各级财政没有资金投入,造成农民工岗前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就业难度大。二是农民工就业盲目无序,缺乏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信息的合理流动、有序就业。三是对外出农民工,特别是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承包土地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导致土地撂荒和土地纠纷。

四、对策及思路

一、依托阳光工程,不断挖掘地方特色。

阳光工程在我县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逐步成为农民转移就业的平台。从近二年的培训转移就业农民学员来看,所开展的专业培训有:汽车驾驶、建筑、电工、焊工、计算机应用、餐饮等。xx是全省的农机大县,也是全国有名的“小农机之乡”,农机生产企业达到三百多家,每年所需的从业人员要三万多名,我们可以全力打造“农机加工”树本地特色品牌,扩大本地就业。家政服务行业社会需求层次很多,我县涉及这方面的人数偏少,还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在低层次上我县劳动力没有竞争优势,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在高层次的需求领域同别人开展竞争,打造xx品牌。还可以利用已输送至国外从事建筑业的有利条件,重点培育和打造“建筑湘军”,树境外劳务输出品牌。

二、强化技能培训,定向打造劳务品牌。

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劳动保障、科技、教育、建设、财政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全力配合农业部门,切实做阳光工程各项工作。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阳光办的领导下,可以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在不同层次上开展对农民的培训。初级培训主要面向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或新办企业所需增加的劳动力;中级培训可以对熟练工在原有技能上的新突破,以满足企业技改或熟练工自身发展的需要;高级培训则主要面向省内、国内、外劳动力市场,让我县农民走出去后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强化市场导向,引导形成劳务品牌。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中,坚持“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主办、农民受益”的原则,强化市场导向、典型带动,发展劳务品牌。逐渐推动劳务输出向组织化、精品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寻求区域劳务协作,不断形成和壮大泛珠三角、华东、华南三大劳务协作区,在沿海大中型企业广泛建立劳务输送基地,培养劳务开发经济人队伍,努力使之成为劳务输出的信息窗口、服务窗口和维权窗口,强化输出地、输入地的对接。

四、搞好公共服务,发展壮大劳务品牌。

利用阳光工程项目,以农业部门为主体,政府出资,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建立一个面向全县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实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服务。统一开发建立农村劳力资源数据库,实现互通、资源共享,并将劳动力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形成覆盖城乡的培训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促进我县农村劳动力资源规范、有序、合理、高效配置。

2023劳动力调查报告篇5

在经济危机以来的第一个夏天,我有时间了解农村的现实状况。经常看到电视里报道的农民工返乡潮,对于我的所见却有很大的不同。30年来市场经济使得整个中国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农业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农业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

以我所在的__市大兴镇村为例,全村6120人,常住人口5100,土地5120亩。男的大多去北京、深圳、上海等地搞建筑,20岁左右的女孩子去沿海地区工厂打工,中年妇女在家养育子女赡养老人。村里的整个状况以留守老人小孩为主,大批的青壮年外出。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打工者回来不少,大多是工厂停工,或厂里提前放年假。他们春节后就又都出去了,没有一个人打算留在家乡创业。通过村支书黄为东介绍情况,从中了解到农村劳动力本来就弱,村里的土地大多已经供商业用途。随着今后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农田耕作集约化、机械化后,在家种地的人就更少。走访的过程中自己也体会到农村的冷清,受访者多为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大多都会担心过低的收入不能支持以后的养老医疗。到了晚上,可以发现农村的灯火很早便已经熄灭。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很多问题,其中比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1、经济状况依赖度高。依靠外出打工的收益维持一家的生活,而农村本身没有新鲜血液的产生,导致农村经济相当脆弱。集体土地大多供开发用,农民固定收取利益,依赖性很强;2、养老医疗缺乏保障,仅仅依靠政府财政的拨款,导致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虽然农村医疗保险逐步普及,大力发展农村养老系统,但看病难养老贵得状况短期内依然难以解决;3、土地利用率低,在缺乏足够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村土地仅由留守老人及中年妇女这个群体的耕作,利用率极低,虽然早已取消农业税,但物价上涨带来的影响,使土地的利润不能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严重流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农村老龄化的加剧。根据__市20xx年的人口调查报告,20xx年全市人口中,0岁~14岁人口为180708人,占总人口的%;15岁~64岁741505人,占%;65岁以上134860人,占%,老少比为%。老年系数和老少比两项指标均高于老龄化社会的国际标准(7%、30%以上)水平,也高于全国%和%的平均水平,启东从1990年起已成为标准的老年型人口社会。就我所在村1~16岁占村总人口16%,17~40占25%,41~60占27%,61岁以上的占32%,所在村老龄化现象严重。

(三)、公共设施不健全。由于公共设施的不健全导致农村生活水平不能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调查,所在村依然有很多的露天厕所,夏天的卫生状况堪忧。居民用水情况相较多年前有很大改善,但仍然面临夜间停水的问题。对于饮用水的净化处理,居民普遍担忧,虽然可以接入市里的水,但费用较村水站还是高。村里的娱乐、购物场所几乎没有,购物娱乐需到镇上。这些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年青人急于走出农村,外出的人又不想返回农村的恶性循环。

对此,就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大量流出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以政府性项目催生相应的服务业。近期内周边的重大工程项目有很多,如崇启大桥的开工建设。热闹的集镇上,一幢三层小楼上的 “大桥旅馆”与崇启大桥“同步开工”,如今生意十分红火。除了迎来送往一批批散客外,还有客人长期包住在这里。“最近两个月,附近新开了10多家旅社、饭店、超市,从这里向南已经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旅馆老板陈永安说,“以后的生意会越来越红火。”这种服务性行业就是受益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对此,随着所在村作为上海启东一小时经济圈的第一站,各种配套设施的投资值得村里投入。村里的土地也可以更集中的利用,将部分用地作为开发用地,吸引投资;部分用地可以自行建设,构造一些旅游、运输、维修性的服务性组织。

第二、开发农村人才资源。20__年,__市委组织部等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的意见》,力争用五年时间培养1万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2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种养能手、4万名能工巧匠,树立百名市级、千名县级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典型,建立10个市级特色农业人才基地,市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扶持。作为农村的人才工作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送出去,二是引进来。送出去是讲培养优秀的农村青年,通过表彰、津贴等方式鼓励优秀农村青年,由村或者乡出资免费给予网上科技期刊查询,免费赴上海、北京、山东等地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观光、考察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农村培养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大幅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引进来的方式也有很多,最直接的一个例子就是大学生村官机制。国家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后,给农村带来新思想、新思路、新风气。此外,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事业单位退休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发挥余热。

第三、完善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健全的公共设施是保留农村劳动力,带动农村发展的必须。农村的公共设施不完善主要是供水、供电、卫生系统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供水供电系统建立齐全,出现问题多在维修上,出现水电系统的问题往往不能第一时间修理,对居民影响很大。因此我的建议将修理维护职责写入镇供水项目承包合同,以此约束水站承包人。在农村中卫生情况一直堪忧,村里的露天厕所在整个调查过程中让我格外关注。“小康不小康,不看厨房看茅房”,厕所的改造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关注。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建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是指有墙有顶,厕坑及储粪池无渗漏,厕内清洁,无蝇蛆,基本无臭的厕所,同时粪便通过特殊结构(如双瓮漏斗式、三格化粪池式或沼气池式等),能使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得到有效灭活处理的厕所,或叫做无害化卫生厕所。同时推进农村厕所入室工程,改变农村卫生环境。

第四、推进农村创业。农村的经济模式在进几年有很大的改变,因此,鼓励农民自我创业也是保证农村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法。相对于城市创业来说,农民自主创业困难较多。首先,水价、电价、通信等费用高,导致创业初始成本多,创业门槛过高;其次,从银行取得贷款难度大,农民没有可供抵押的固定资产,自行找不到贷款抵押的物品,也很难找到担保对象。再次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即使有了资金能够进行创业,能够进行生产,但由于农民信息渠道缺乏,生产的产品销路很难顺利打开;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化等问题也缺乏足够的能力予以解决。就政策上需要建立完善农村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在这个方面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协调地方于银行关系,故不作多的探讨。村里则需要及时发布产业政策、市场信息、技术规范等,为创业者提供产业改革、发展、结构调整、资金投向、诚信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引导创业者依法纳税,合法经营,健康发展。

农村的劳动力不断地外流,这是现阶段农村普遍的状况,一方面,这解决了农村的经济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化进程。但就现如今的形势,需要改变这种不断外流的现象,原因归于农村建设的需要,以及农村城市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带来的矛盾。因此吸引劳动力回归农村,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农村创业投资环境,不断健全农村医疗卫生体制,不断加大农村政策扶持,使农村成为真正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2023劳动力调查报告篇6

一、劳动力整体状况

全市总人口106万,农村劳动力43万,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20余万,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8亩,是重庆辖区的劳务输出大县(市)之一,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4.9万人,每年带回的经济收入总额在4亿元以上。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农民外出经商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川要在未来7年内建设成为大城市,30%以上的农村人口必须转移到城镇,这其中,首先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通过多种措施吸纳这部分人就业。

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68%,30—40岁占27%,40岁以上占5%。农村劳动力特别中40岁以下的人将是转向城镇的主要人口,他们的转移情况、务工收入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市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二、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去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永川范围内转移4万人,在重庆市区转移2万人,重庆市外转移12万人,境外转移累计人数1498人(次)。重庆市外转移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福建、厦门、上海等沿海城市和新疆、云南等边远地区,境外转移主要在新加坡、南非、阿根迁、日本北海道等十几个国家从事渔业捕捞。外出人员中,86%的人员从事第二产业,从事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各占7%。永川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在城区、集镇从事运输、建筑、餐饮、服务业,重庆市内转移的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服务、经商业。

经过近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已经呈现出了“三健全”格局。一是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健全。目前,我市建成了高规格的综合服务大厅和交易大厅,成功与重庆市劳动力市场联网,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框架。二是服务功能进一步健全。据调查了解,我市先后建立了劳动技能培训基地26个,建立了农村富余劳动储备基地3个,劳务输出基地5个。同时,对各类外出民工分别进行登记造册,促进民工有序流动。仅去年,就帮助民工追收工资96万元,清退保证金1.8万元,督促用工单位替民工参加社会保险850人,处理民工工资争议案件156件。三是职工技能鉴定和就业准入制度进一步健全。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中,我市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制度和预备制度的同时,规范和发展社会力量培训机构18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增加到4家。

三、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市场调查中了解到:三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症结”:一是自发外出,无序流动。有关资料显示,除境外劳务输出通过劳动部门外,我市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依靠亲朋好友或自发外出。由于不规范的劳务输出,这部分民工的劳动权益往往很难得到保障,极易造成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发生劳动争议等侵权行为。二是文化层次低。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48%为初中以上文化,30%具有高中以上文化,小学文化或文盲人员高达20%,大专文化以上仅占2%。文化偏低,使他们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往往在低层次的产业中竞争,工资收入低,生活工作条件差,劳动福利待遇得不到较好保障,处于劣势求生状况。据市农调队和劳动部门抽样调查统计,我市民工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500—700元,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境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月平均收入1500元左右。其中,从事第二产业的民工高达86%。这些低水平务工结构,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三是开发难度达。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而外出务工,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年性转移人数尚需巩固:进一步增加外出人数,又因为有的地方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大量富余劳动力难以转移。

四、方向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期看是实现农民增收,远看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根本途径。有关人士认为,要实现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转移,必须“六架马车”拉动。一是以经济增长拉动劳动力转移。坚定不移地在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中,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保持区域经济较快增长的势头,不断创造和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二是以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农民进入城镇就业的主要途径。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旅游、商贸和饮食服务业,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商贸优势企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三是以政策投入驱动劳动力转移。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在城市自主创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其它适宜农民进城就业的项目,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四是以职业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我市应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力度,以培训学校或者中心为基础,建立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基地,凡申请办理《职业资格证》,必须培训合格后有职业培训中心向技能鉴定部门申请鉴定。努力提高农民工劳动者队伍素质,增强其就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其劣势地位。五是以就业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全国100个流动就业重点监控点的特有优势,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人才交流中心和各种职介所的作用,加快我市“职业培训、劳动力储蓄、劳务输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四大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工用工行为,督促指导各类用人单位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形成稳定的劳动关系。六是以小城镇建设拉动劳动力转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2023年劳动保障工作总结8篇

2023劳动仲裁申请书推荐7篇

2023年劳动仲裁申请书5篇

劳动保障2023工作计划模板5篇

2023年劳动工作总结模板5篇

2023年劳动仲裁申请书最新5篇

2023年劳动保障工作总结最新8篇

2023劳动仲裁申请书8篇

2023年劳动教育工作总结通用5篇

2023年劳动仲裁申请书优秀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929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